• 63阅读
  • 0回复

传神的素描画像——读《王式廓素描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17
第5版()
专栏:

传神的素描画像
——读《王式廓素描集》
习之
“写照非画物比: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也”,如果不作狭隘的理解,宋朝陈郁的这两句话确实道出了作画的甘苦。
画家王式廓在教导他的学生作画时,总是强调要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深入研究人们的心灵,并且要找到揭示人们心灵的造型语言。他认为如果只是机械冷淡地画出人物外貌,或是概念符号似地说明人物,都不会产生真正动人的艺术。他自己为了给翻身解放了的工人、农民、普通劳动者造像,达到以形写神的境界,始终在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和反复的实践。
《王式廓素描集》收集了作者从一九四○年到一九五八年五十幅作品,其中很重要一部分是农民画像。由于画家所处的革命环境、生活经历,也由于他个人的政治、艺术素养,性格气质与爱好,他对于中国农民,特别是在党的领导下最先获得解放的陕北农民,是有着深刻理解;蕴藏着极为深厚的阶级感情的。
画家一九四二年前后在延安时和一九五三年农业合作化时以及一九五八年所画的农民像,虽未全部收入画集,但已大体可见其全貌。这些画像多是平日为创作而积累的形象素材,但由于观察的深入,作画态度的严格,造型技巧的沉着熟练,因而不乏传神之笔,写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也使我们从这些人物身上能感触到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气息,觉察到我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如早期作品中的几幅老农像,多么简练传神,一九五三年以后作的社务委员杜垿、张郭庄农民、盐民等画像,不仅传达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诚然,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画家、看一个画家的成就,应当不只是看他表现什么,重要的还要看他如何表现。蔡若虹同志在这本素描集的前言里就王式廓的造像艺术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他画面上往往融会地表现出人物的容貌、神态、气质三个方面的特征,因而能够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自然并不是说,这本素描集中每一幅造像都同样成功,但是,其中许多成功的造像,由于具备以上的特点,所以既可作为独立的肖像来欣赏,也可作为画家创作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来研究。
画家王式廓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很讲究结合人物的出身、社会经历、秉性、气质以至脾气进行深入的心理描绘和性格刻划,但又不容许脱离造型艺术的特点故作玄想,致使这些要求落空。他的素描集正是画家个人艺术见地的生动注解。
同那些把对象当作呆板的模特儿来对待的画像不同,王式廓的造像不以外表的甚谨甚细、历历俱足为上,他注重在人物自然的常态中去把握神情,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特定的心理状态。而这种敏锐地捕捉人物神情的本领,是靠平日长期深入地观察、体验得来的。又同那些不问具体对象、千人一面的所谓“风格化”的倾向有别,王式廓的造像,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面貌神采。由于描绘的对象一般都是他平日所熟悉、关注、早已暗察默会、摄入腹稿的人物,因此,一旦提笔作画,就不仅能把对象的容貌、神态、气质特征自然地融会起来,而且,就在这同一过程中,画家个人的情感爱憎也自然地贯注于客体,与之交流神契,熔铸为一。
从画家表现对象、选取角度、运用技巧等方面来看,他是很注重形式美感的。人物体态状貌的转侧、仰俯、向背,构图经营与色调明晦的设计,笔墨虚实、繁简、浓淡之间的变化,用线的轻重、粗细、急缓、刚柔、起伏等节奏感,无不服从着传神的要求,达到得心应手的化境。但是初看式廓同志的画,往往未及理会其形式,而首先被人物生动的个性、神情所吸引。本来形式美感诸法则原是从具体事物抽象出来;又在表现具体对象、充分传达特定思想感情的要求下而为艺术家所用的,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宋·苏轼),而完全脱离客观对象,脱离主题思想的形式美是不可想像的。当一个画家运用形式美感诸法则已达到随心所欲的熟练程度时,却丝毫不流于矫揉造作玩弄形式,不使形式的追求和作品内容相游离,而是把两者完美的统一起来,从而一贯保持着艺术形象创造上的新鲜感觉以及艺术品格自然纯朴的本色。我认为,这正是一个画家在艺术造诣上达到较高水平、日臻成熟的标志。唐代张彦远论画,认为画品贵乎自然,“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读《王式廓素描集》以后,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的这一卓越见解似乎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我们许多美术家,正在致力于探求如何更好地反映我们伟大时代,如何更深刻地揭示我国新人物的精神面貌,王式廓素描集的出版,正显示了美术家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其中所提供出的经验,无论对于人物画创作或其他种类的美术创作,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