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陶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17
第6版()
专栏:文物小品

陶鬶
易水
鬶[guī]——这种器形很特殊的陶器第一次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是三十四年前在山东省历城龙山镇。
鬶是一种放置饮料的器皿,由于下面附有三只空心的袋状足,可以和鼎或鬲一样在它下面生火炊煮,和现在烧水用的炊壶很相似。汉代许慎《说文》鬲部谓:“鬶,三足鬴[fǔ]也,有柄、喙。”而在龙山镇首先发现的这种陶器,是有柄、喙的三足器,考古工作者把它称为“鬶”。
陶鬶的造型很像一只伸着长喙的鸟,靠下面有鼎立的三只丰满的袋足,安稳地站立着。但是袋足又是作成上下收敛、中部最宽的形状,足尖呈尖锥状,也就使得袋足的轮廓线流利而不呆板;并且三足并立,匀称而不拥挤,在稳定中又孕有一种灵活的韵味。鬶的长流向上直伸,并且微向外伸,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锐尖,显得灵动、活泼。和突出的流相反的对称的地位,安置了向下弯转的器鋬,形成新的平衡。所有这一切造型上巧妙的安排,都是紧紧和实用性联系在一起的。
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各种类型的龙山文化遗址里,都出土过各种各样的鬶形器。尤以山东日照两城镇、安丘景芝镇和宁阳大汶口等地出土的更是精美。这些鬶形器的质料有白陶、灰陶、红陶或黑陶的。式样很多,造型富于变化,为了便于加热炊煮,所以胎里多夹羼[chàn]有砂。
此外,在长江流域发现的一些原始文化,如屈家岭文化、青莲冈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址里,也出现有这种器形,也许这正说明了它们和龙山文化之间的联系。
最具特色的一种鬶形器,是在南京附近西善桥太岗寺遗址发掘出来的。这件泥质红陶鬶,在球状腹上屹立着一个极长的颈子,口部置一小流。由于颈部比球状的器腹高出两倍,简直像只长颈鹿,实在别具情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