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早治害虫事半功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23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早治害虫事半功倍
实行“防重于治”的方针,积极防治虫害,是争取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选用抗虫品种。农作物不同的品种,对害虫的抵抗能力也不相同。据了解,苏联已发现和选育的抗虫害品种包括六十三种作物,可抗七十种害虫。美国选育出抗玉米螟的玉米品种已有四十多个。再如,在我国小麦吸浆虫发生地区,种植“南大2419”、“西农6028”小麦,防吸浆虫害的效果很显著。我国农民积累了不少选择抗虫品种的经验,如叶片上具有茸毛的春小麦品种,一般都有显著的抗麦秆蝇特性。无毛、结荚期短的大豆品种能减少豆荚螟为害等。因此,在害虫严重地区,适应当地生长条件,选用抗虫品种,是防治害虫的经济而有效的措施。
二、处理种子。处理种子,防治害虫,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化学和物理学方法:药剂拌种能防治多种害虫,对保苗有显著作用。例如,用百分之零点五浓度的1605药液拌麦种,防治蝼蛄等地下害虫;在金针虫、蛴螬等地下虫严重发生的粮区,用百分之六的六六六粉或百分之二十的林丹粉剂拌种,都有显著效果。据新疆棉区经验,用六六六粉拌干棉籽,对棉蓟马、地老虎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比喷药方式节省劳力十分之九以上。此外,利用物理学热因素处理种籽,也能消灭某些害虫。如二份开水兑一份凉水的温汤浸种方法,已推广使用。
2、农业技术方法:例如经过春化处理的春小麦,能减轻麦秆蝇的为害,同时增强小麦对瘿蝇、禾谷类蚜虫的抵抗力,等等。
三、处理土壤或用毒饵诱杀。防治地下害虫除药剂拌种方法外,药剂处理土壤或毒饵诱杀也是很有效的措施。例如,每亩用百分之六的六六六粉三斤,在耕地时施于土面翻入土中,对防治蛴螬、金针虫和小麦吸浆虫等都很有效。在播种以前或播种过程中使用六六六毒谷、毒饵,是防治蝼蛄的好方法,并且能兼治蛴螬、金针虫。但要注意使用有防治效果的饵料。在有豆饼、棉籽饼的地区,如果用一些饼肥作饵料,既治了虫,又肥了田,一举两得。
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也可以防治某些害虫。如在较小面积上防治为害严重的甘薯小象鼻虫,采用盖砂、掺砂、培土、增施有机肥料或埋入稻草、麦稿等方法,也有一定效果。
四、调节作物播种期。例如,通过调节播种期,把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与螟卵孵化盛期错开,就可以减轻螟害损失。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的试验,在江苏省南部稻区,单季中稻适时早栽,中、晚稻晚播晚栽,可以减轻三化螟害。据浙江稻区经验,“夏至”前后移栽单季晚稻并缩短插秧期,螟害可显著减轻。在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小麦苗期最易遭受麦秆蝇侵害,适当提早播种就可避开。在冀东一带,春麦延至三月中旬以后播种,可以避免麦摇蚊的为害。另外,播种深浅,有时也能影响种子的受害程度。如在秋季较冷的地区,地下害虫如金针虫入土较深,冬麦适当浅播,即可减少受害机会。
五、合理地栽培轮作。早、中、晚稻混作稻区,螟害一定严重。棉田点播芝麻,往往招致棉红蜘蛛的严重为害。棉田与绿肥田、蚕豆田靠近,盲椿象、红蜘蛛的为害就严重。苏北南通棉区,连年旱作,小地老虎危害极其严重。正确的轮作制度对害虫的发生有抑制作用。例如,在苏南太仓、嘉定、宝山等县,棉区农民采用棉花二年、水稻一年的轮作制,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小地老虎为害就显著减轻。水稻三化螟只为害水稻,稻棉轮作就减轻了螟害。目前这项轮作制度已在湖北、云南棉区推广。安徽阜阳一带实行稻麦轮作,麦红吸浆虫的越冬虫口密度低,为害减轻。同时轮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也相应地提高植物的抗害能力。
某些作物实行间作、套作,由于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出某些液态或气态物质,也可以遏制害虫发生。如与葱、蒜间作的作物,病虫害都轻。据浙江省嘉兴县西塘农场的调查,套种大蒜的油菜秧田中,蚜虫发生率不到百分之一,而毗邻的单作油菜,蚜虫危害严重,虽喷过两次药剂,仍有百分之五十的菜苗受害。福州郊区的农民也反映,十字花科的蔬菜和葱、蒜、韭等间作后,减少了菜白蝶和蚜虫的发生。吉林省四平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表明,间作在玉米行间的大豆,蚜虫发生较少。某些间作、套作作物,对害虫的发生和蔓延还具有机械的阻隔作用。如陕西乾县烽火人民公社,在麦棉宽幅带状间作行间,发生蚜虫的棉株占百分之十二,而在棉花单作区却达到百分之六十五。河南安阳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包建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