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从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入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24
第2版()
专栏:

从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入手
  本报记者 陆超祺
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这在各个工业部门,都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大事。最近天津市轻工业局召集一部分工厂的厂长和科室领导同志开会,讨论这个问题。许多同志都认为,要在继续提高产品质量的条件下,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企业的领导同志必须眼睛向内,依靠群众,从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入手。他们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为什么必须眼睛向内,依靠群众,从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入手呢?那是因为每一种产品成本的高或低,既有企业外部原因,也有企业内部原因。强调“眼睛向内”,并不是说可以不考虑企业外部原因,可以不争取改善企业外部条件,而只是说,当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同时存在的时候,企业的领导应当依靠群众,首先把企业内部的工作做好,以减轻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不应当借口外部因素的存在,把降低成本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企业内部确有潜力
在谈到必须眼睛向内,依靠群众的时候,轻工业局财务处的同志一再讲到天津市第三人民造纸厂。这是一个只有五百多职工的工厂。这个工厂,一九六一年赔了二十五万元,一九六二年却赚了十八万元。论外部条件,一九六一年比一九六二年要好一些:一九六一年的产品出厂,都没有包装,一九六二年的都有包装,每吨纸要多花包装费五六十元。一部分产品,如有光纸,一九六二年的出厂价比一九六一年低(国家统一调整),每吨差不多降低五百元,仅这一种纸,全年就少收入三十五万元。一九六一年全用天津附近的稻草作原料,一九六二年却用了二千五百多吨黑龙江的小叶樟代替稻草。小叶樟运费高,而且比起稻草来,用的碱和漂白粉也多。仅碱和漂白粉两项,就多支出十四万五千多元。即使这样,一九六二年仍然赚了钱。奇怪不奇怪?
一点也不奇怪。一九六一年,这个厂的一级产品,平均只有百分之四十点五三。一九六二年,他们在技术上想了许多办法,尤其是在制浆的过程中,增加了一套筛选设备以后,全年的一级品平均达到百分之八十一点一二,即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产品等级高,卖价也就高,仅单面胶版纸由于等级提高,全年就多收入六万八千多元。
但是,对于第三人民造纸厂来说,更有决定意义的,是通过改进收购方法,大幅度地降低原材料进厂价格。供销科科长刘希冉说:“干我们这一行的,应当是买进东西时就考虑卖出,卖出东西时就想到买进。可是我们在一九六一年,就很少想到这些。”他说,那时候国家规定稻草收购的标准水分为百分之十至十五,工厂买进的稻草的水分往往高达百分之四十左右。收购稻草时不过秤,而采取数捆估堆的计量方法。稻草水分高,估堆不准,已造成了双重损失;在运输的时候,仍按估堆数量办理托运(包括农村短途运输、铁路、航运和市内运输),既多出运费,又浪费运输工具。从天津东郊运一吨稻草到工厂,连装带卸,国家规定十五元,一九六一年实际上花了四五十元。从保定经铁路运稻草到天津,国家规定每吨运费十六元,实际上花了四五十元。原因就是估堆不准,打包不好,装载量不够,按规定一节车可以装十吨,往往只装三吨。这样,稻草到厂以后的损失,一般达三分之一左右。原料进了厂,也没过秤验质。车间领用原材料也没有严格制度。每个环节抓得都不紧,怎么会不赔钱!
这种收购办法,到一九六二年三月纠正了。他们把在产地估堆、数捆收购,改为送厂或送到天津火车站过磅验质收购,并且事先根据国家规定的原料价格和运输价格,计算出不同地区不同原材料的进厂价格指标,包干给每一个采购员。要是进厂价格超出计划指标,事先要经过厂长批准。这就从制度上促进采购员加强经济核算。送厂或送火车站过磅验质,既保证数量和质量,又避免或减少中途码垛、装卸、运输的损耗。因此,每吨稻草的进厂价格,就从一九六一年的一百八十元降低到一百至一百二十元(最近更降到九十至一百元)。原料费占总成本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进厂价格大幅度地降低了,就能有效地变亏损为盈余。
眼睛向外大手大脚
为什么在一九六一年,上上下下都没有注意经济核算呢?厂长刘秀武说,主要是当时工厂领导干部的眼睛只往外看。他说,一九六一年年初作计划时,就感到原材料进厂价格太高,但是,那时认为降低原材料进厂价格,工厂除了向上级反映以外,是无能为力的。工厂能够做的,只有增加产量,提高劳动效率,企图以此来弥补亏损。所以,一九六一年工厂领导的精力就用在抓产量上面。为了增加产量,工厂要求于采购员的,只是保证原材料的供应。领导的要求既然如此,采购人员也就认为“只要拿到东西就算完成任务”。久而久之,有困难大家都往客观上找原因,不往克服主观缺点上动脑筋。一九六二年,工厂领导要求按计划指标采购稻草,许多采购人员都转不过弯来。他们认为,这是领导关在屋子里打的如意算盘,说“进厂的原料一来就是十几万斤,怎么称法?”“人家(指人民公社生产队和有关供销合作社)哪会听你指挥?”一句话,在有些同志看来,客观困难太多,收购办法改变不了。但是事实怎么样呢?事实是只要将国家收购政策讲清楚,并且利用农闲时间组织运送(生产队把运送原料作为一项副业),生产队没有不愿意把原料送到工厂过磅验质的,有关的供销社也愿意提高服务质量,愿意把原料送到火车站交货。至于计量工具,工厂早在一九五八年就买了一台“地磅”(装在地上的磅秤)放在仓库里,只要花十天八天时间装起来就行了。
眼睛向内精神振奋
更可贵的是,自从领导干部决心眼睛向内,依靠群众,克服生产、技术和经营上的缺点以后,全厂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原料采购人员通过改进稻草收购办法,感到自己的工作非同小可,弄得好,可以使工厂节约上千上万元;弄得不好,也可以使工厂多支出上千上万元。以前不计成本,现在却到处打听什么样的东西能省钱。有一位采购员在青岛听说液体氯效果比漂白粉好,便宜,且容易买,回来以后就向工厂建议用液体氯代替漂白粉。有一位采购员听说粗硫酸铝可以代替精硫酸铝,每吨便宜七十元,回来以后也向工厂提出建议。这两项建议经工厂技术部门试验证明,都可采纳,用的技术措施费不多,每年却能降低成本十五六万元。一九六一年,这个厂买进的煤在运输途中共损耗四百多吨,一九六二年,由于采购员每次都把车站指定的储煤场打扫干净,消灭了损耗现象。过去,职工们对机物料的回收,看不在眼里,现在却自动订出了以旧换新(不退旧的,不能领新的)的制度。过去,工厂每天需要从运输公司租两辆汽车运碱水,运十六小时,有时还不够,每月要支出运费一万三千多元。现在由于加强了调度,缩短了卸装时间,每天只要一辆汽车运八小时就够了,每月节约运费九千多元。过去,有的工人认为原材料是供销科的,多用点跟自己没多大关系,现在却认为是国家的,也是自己的,经常通过技术研究会,讨论怎样节约用料,提高质量。稻草的秆比叶硬,蒸煮的时间较长,用的碱也较多。过去图省事,把叶和秆一锅煮,按秆的需要下碱,等秆煮好了,叶却煮过了头。既多消耗碱,又少得纸浆。现在分开来煮,既节约碱,每百斤稻草还多得六斤到八斤浆。像这样点点滴滴的节约开支、提高质量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过去那种什么都不在乎,大手大脚的派头,正在被勤俭办企业的风气所代替。所以,尽管这个工厂在一九六二年还没有做到每一种产品都赚钱,有的产品的质量还不够理想,部分产品的原料消耗定额还没达到先进水平,但是工厂领导方面认为,由于广大职工主动地往克服主观缺点方面使劲,进一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增加盈利是比较容易了。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造纸三厂在一九六○年以前,大部分产品就赔钱,为什么直到一九六二年工厂领导才下决心眼睛向内,依靠群众,克服工作上的缺点呢?厂长刘秀武说,那是因为在一九六○年以前,工厂生产一种利润很大的产品——过滤纸。别的产品虽然赔钱,全厂平均却赚钱。在过滤纸的掩盖下,觉得工作还不错,日子还能过得去。一九六一年,生产过滤纸的任务没有了,矛盾没法掩盖了,加上领导机关催得紧,日子很不好过,才不得不从主观上找原因。
刘秀武同志的分析,当然不是说一定到“日子很不好过”的时候,才能眼睛向内。这个厂的经验只是告诉我们: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才能在看到工作成绩的时候,又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缺点。“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这是杜甫在洞庭湖遇风雨时写的《泊岳阳城下》诗中的两句。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也就有这种最宝贵的积极进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