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博爱丝业缸业恢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1-05
第2版()
专栏:

  博爱丝业缸业恢复
博爱民间的丝织业及制缸业,在政府扶持下,正恢复中。柏山村的缸窑及七方、马营等二十余村的丝织业,均很驰名,当地曾流行着“上庄的竹园柏山的缸,七方的闺女织绸多”的歌谣。七方、马营等二十余村的丝织业及柏山的缸窑和竹业,同为博爱三大特产。
据调查:民国十五年至十九年,七方、马营两村丝织业发达时期,共有织绸机三百四十余张,大小箩底机、手帕机、带子机及土绸机三百四十八张,男女工人六千七百余,每日用丝三百余斤,日产二百五十余匹绸子及其他大批丝织品。当时这些村群众皆以此为生,七方周围之十余村的大批妇女也参加络丝,成为主要生活来源之一。由于丝织业的发达,市场也繁荣起来。当时共有大小丝行十九家,从山西晋城、阳城、沁水、陵川一带购买上原料,并将成品推销到上海、江苏各地及山东周村等地。“七七事变”后,由于敌人及汉奸、土匪抢掠、摧毁,销路断绝,日渐衰落,至卅二年全部停止。去年博爱二次解放后,经民主政府号召、扶持并一再宣布家庭副业不负担后,逐渐恢复。现已有织带子机五十张,大箩底机八张,小箩底机四十三张,每日出廿六斤原料的成品。上下、期城与芦桥等廿余村四千余妇女、小孩,也均恢复织网子(女人头上用),每天每人平均净赚洋廿元(新币)。该县县联社、银行、合作科为了更好的开展丝织业生产,特于十一月初,召开了各村老丝织工人座谈会,研究解决资金、技术、原料、销路等困难问题。
柏山村九千六百口人,过去每年收粮只够三个月食用,余皆靠缸业生产补足。战前繁盛时代有一百九十三盘旋缸轮,旋匠工人一千三百余,年产大缸七十七万套,可换粮食一万二千余大石。出产成品除本地销售一部外,大部经道清路行销于开封、郑州、新乡等地。由于缸窑的发展,水运等村的群众,则有三百轮小车,以转运贩卖大缸为生。抗战后由于敌人的摧残,一九四三年灾荒,全部停业。去年解放后,该村仍处游击区,群众生活不安定,加以烧窑燃料缺乏,只有十三座小窑出货。现在焦作、郑州、开封相继解放,销路、煤炭均已大大便利,加以政策端正后,群众生产情绪提高,现正纷纷集股复业开窑。已有十三盘轮子,开始旋缸出货。华北银行博爱支行已贷给璩克让等两户大洋三千元(新币),帮助其复业。(李西成)(太行新华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