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黄金山”下访昌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2-24
第3版()
专栏:朝鲜通讯

  “黄金山”下访昌城
  本报记者 王英秀
一瓶美酒
访朝归来,带回一瓶酒。细长的瓶儿,美丽的标记,整个瓶子用玻璃纸裹着,是一瓶装璜讲究而漂亮的朝鲜酒。朋友们都以为,这大概是平壤什么大工厂的产品。谁也想不到这却是朝鲜北部偏僻山区用山上从来无人问津的野果酿造出来的。这个山区就是昌城郡,这瓶酒就是昌城食品厂生产的“黄金山”牌白酒。
昌城是朝鲜北部靠近鸭绿江的一个小小的山城。去年十一月初,我们从平壤到昌城去访问。那一天,平壤阳光灿烂,还觉不出冬意,只是前一天细雨中飘了几朵雪花。没有料到朝鲜北部地区竟下了一场大雪。在蜿蜒盘旋的山间公路上,雪在车轮下吱吱作响,厚厚的银装已经使青松力不能支了,它们被压得弯了腰,有的竟把树枝伸到公路上来,公路变成青松白雪搭成的一条狭窄的甬道。壮丽的雪景,山野的寂静,使我突然感到像是走进了童话世界。
离天最近
昌城这一带的山高达一千五百米左右,昌城就等于在半山腰上。一到这里,你会立刻从风势感觉出来。这里的人们把昌城叫做“天底下的第一郡”,就是说,它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朝鲜的郡相当我国的县,昌城是个较小的郡,共有一万八千人,十六个农业合作社(现在叫合作农场)。过去,这儿交通十分不便,它确实是离天空比距离其他地方更近些,是个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人们过的是最穷的日子,往往一家人只有一套亚麻布衣,谁出门谁穿。整村的人都穿草鞋,谁也穿不起朝鲜人民喜爱的胶鞋。
解放以后,昌城大大前进了。但是,在这个山沟沟里想多种粮食都找不到地方,山占去了全郡面积百分之九十五,仅有的耕地,坡度都在四十五度以上。人们总觉得改善生活是受着局限的。
这时,劳动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地方工业的决议,金日成首相亲自来到昌城郡,他指出不仅要靠山吃山,自给自足,而且还要把穷山变成“黄金山”。从此,昌城郡沸腾了……
一九五八年夏天,当朝鲜劳动党中央提出用地方原料发展地方工业的时候,昌城郡的党委员长背上工具箱,亲自带着人们动手盖房子,建工厂。用半个多月的时间首先建起了造纸厂,利用稻草和木材造纸。随后又建起了食品厂、纺织厂、农具厂、玉米加工厂和麻袋厂等,使昌城这个过去没有一个工厂的山沟沟,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起了共达八千多平方米的厂房。几百个整天呆在厨房里的妇女,变成了积极参加山区建设的工人。变化真是又快又大!
白手起家
我们在昌城参观了四个工厂。食品厂的女厂长金明淑指着那两千多平方米的厂房告诉我们说,工厂最初只有一间房子,八个女工用手工方式造黄酱和酱油。决定扩大工厂的时候,工厂只有一辆牛车,其他什么也没有。砌墙的石头都是女工们自己一块块用头顶着运来的。大家也没有盖房子的经验,好容易砌起来的墙,有时会哗啦一声倒下来……如今,在车间里踏着用白瓷砖铺的洁明如镜的地面,你怎么也想不到当初的艰难。工厂现在有一百三十多个工人,他们的产品有酒、黄酱、豆腐、牛奶制品、植物油等,他们还用白薯面制成饼干,用苹果和冬瓜制成糖渍的食品。
要自给自足,自力更生,工厂的原料当然要由本地解决。在建食品厂和纺织厂的时候,郡的党政负责人带头组织了调查组,先后有四百多人参加,进行了好几次调查,他们踏遍了昌城郡的群山,把山中所有的财富,特别是山果和野藤的分布情况和种类,都了解得一清二楚。食品厂出产的三十多种酒,全部是用山梨、山葡萄等各种野果酿造的。而且食品厂的原料中除去大豆和白糖是国家供应的以外,百分之九十六都是当地的产品。
这儿没有一个工厂不是白手起家的,纺织厂也不例外。它把原来山中无人过问的野藤利用起来,织成了各种花色的布匹。我们在纺织厂看见了这种叫做南蛇藤的野生植物,茎约有手指般粗细,纤维很好,织出来的布厚实美观。现在纺织厂已可供给昌城郡每人每年十四米纺织品了。然而,从野藤到布匹,中间走过怎样的道路,克服了怎样的障碍啊!就说工人吧,纺织厂除十来个男工外,有一百五十二个女工,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两三个孩子的母亲,平均年龄三十七岁。厂长告诉我们说,这些昌城土生土长的老大姐们过去连机器的响声都没有听见过,更不用说使用机器了。所以她们虽然走出家庭,但并不能立即顺利地参加生产。最初她们看到那迅速转动的梭子都感到头晕。事在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克服了各种困难。如今看到她们自信而熟练地站在木机子前面劳动的情景,你就不能不十分钦佩她们。
靠山吃山
用山上的原料发展地方工业是靠山吃山的一个方面。除此以外,昌城郡还大力发展了以食草家畜羊、牛和兔子为主的牧畜业,因为山区本身就是好牧场。昌城的土质适合种辣椒,不仅产量高,质量也好,于是人们普遍种了辣椒。现在昌城产的辣椒,远销平壤等地,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呢。此外,挖药材、编草帽等副业,一项也没有放松。至于粮食,更是郡里注意的中心。这几年人们一面尽量开垦些坡地,一面多积肥,同时大量种植那些适于昌城土质的玉米和白薯,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了。一九六○年,昌城郡就已经能自给自足,不再向国家要粮食了,一九六一年已开始卖给国家一千多吨余粮。
这样,原是穷乡僻壤的昌城郡,有些农业合作社每户竟分到三千七百多公斤粮食和一千三百多元,简直赶上朝鲜最富裕的十二三千里平原了。各个工厂的工人们的生活也大大变了样。纺织女工崔龙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过去家庭生活穷到全家只有一套衣服,她出嫁的时候穿的裙子都是借来的。现在,她和丈夫每月的收入已超过了一百元(朝鲜币),日子过得满富裕。
不断前进
昌城的人们意气风发地不断前进着。就说这些工厂吧,目前它们不但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为社会主义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正在向机械化迈进。食品厂因为制造人们食用的东西,所以把机械化放在第一位。这个工厂的人们最近两年来东奔西走,向外地工厂请教,并且找些人家不用的废旧机器,自己想办法改造成了不少简易的机械设备。如今大部分工序都已经机械化了。他们的决心是要在今年“五一”节完成全部机械化,到七年计划最后一年的一九六七年,还要完成自动化呢!
昌城郡就是这样在金日成首相的直接指示下,把穷山变成了黄金山。它是靠山吃山、自力更生地建设山区的好榜样。无怪乎朝鲜的各郡,特别是山区的郡,都在迅速地向昌城看齐。
我们在细雨纷纷中告别了美丽的昌城。来时看到的白银世界已像童话似地翩然消失,换上了披着一层薄纱的妩媚的山色。透过这层薄纱,我仿佛看到山坡上到处是闪闪发光的黄金。(附图片)
  昌城郡的农民正在山上采摘野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