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把知识献给农村——记中一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女站长孙天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3-07
第2版()
专栏:

  把知识献给农村
  ——记中一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女站长孙天瑜
  新华社记者 张碨
  没想到,我前些天到湖北麻城中一人民公社找老农林生苞采访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女站长孙天瑜的事迹,竟闹了一场误会。我离开的当天晚上,林生苞夫妇俩都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他老伴唉声叹气说:“今天那个同志来调查孙同志的材料,该不是要调她走?”林生苞也正为这事不安,两人越想就越睡不着。第二天,孙天瑜从公社来到生产队,林生苞就悄悄问她:“不是要调你走吧?你要帮助我们搞好新技术,你千万不能走啊!真要调你,你告诉我们,我们要给上边提意见。你看,我们今年的麦种都纯化了……”,一股劲儿地劝她留下来。
  踏踏实实地推广新技术
  社员们这样喜欢孙天瑜不是偶然的。孙天瑜是华中农学院一九五九年的毕业生,湖北麻城中一人民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站长。这个二十六岁的姑娘,在农村工作的三年中,不断努力地用群众的经验来充实自己,踏踏实实地推广农业新技术,取得了社员们的信任。
  孙天瑜从小就想当一个奔走在田野上的农艺师,为祖国的农业生产服务。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她在七项志愿栏中填的都是农学院。在大学的几年里,她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搞好农业技术是国家的迫切需要。毕业的时候,她又在第一志愿栏里写着:“到农村基层生产单位去!”
  一九六○年初,孙天瑜怀着满腔热情来到麻城中一人民公社。当时正是麦苗一片油绿,早稻开始育秧的季节。农谚说“秧好一半谷”,育秧好不好对增产的关系很大,公社干部准备到生产队去检查育秧情况。孙天瑜来到山区的晏店二大队第三生产队,看见那里还是用旧式大块秧田育秧,每年总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烂秧。她就向队长和社员们说明新式秧田的好处:有沟便于排水灌水,厢窄容易操作,厢里泥烂、面平,有利于育好秧苗,希望他们把新式秧田赶快做起来。她一面向大家讲解新式秧田的规格,一面就动手干起来。这天正下雨,她戴上雨帽,赤着脚下田开厢挖沟。社员们见她这样吃苦,也披上蓑衣跟她一起干。她带领社员按照新式秧田的规格,作出样板后,便邀请附近的生产队长来这里参观,要求他们回去照办。接着,她又翻过两道山,到了王家岗生产队。这里也是旧式秧田。她又带头作出样板,要求大家把新式秧田搞起来。
  但是,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事后她到各生产队检查时,发现有的队改成新式秧田了,有的却没有改。她问了几个生产队长为什么不做新式秧田,回答说是大家不同意。
  为什么明摆着的好事社员们会不同意?孙天瑜回想起当她提出要改新式秧田时,好几个生产队长和一些社员面上都有难色。他们说:新式秧田是好,可是眼前劳动力调配不开,有的修水利去了,有的在管理麦田,一下子抽劳力做新式秧田,有困难。可是她当时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新式秧田的好处,没有注意这些问题。人家还能不作难吗?不答应吧,你是个女同志,赤着脚在那里实干哩;听你的吧,劳动力怎样安排?难怪人家有的勉强跟着干了,有的当时答应后来却没照做。她从这件事中得到一个教训:推广农业技术,决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工作,必须时时从实际出发,帮助大家解决眼前的具体问题。
  同群众一起解决实际问题
  孙天瑜从此改进了自己的工作方法,注意在推广技术工作中,同群众一起解决各种具体生产问题。王集九大队的社员至今还念念不忘她帮助他们纯化麦种的事。那是一九六一年的九、十月间,各生产队正准备秋播。孙天瑜知道,抓种子是提高产量最有效又经济的办法,仅仅因为种子好,就可以提高产量百分之十左右。她决定具体抓好纯化良种的工作。这天,她到了王集九大队第一生产队。这里是丘陵地带,地多劳力少,虽然几年前引进了优良品种,但是由于操作粗糙,种子的纯度已大大降低。她和这个队的队委、老农一起研究这个问题。老农和队长都认为良种重要,但是麦种希望由公社供应。可是公社没有那么多纯种给各个生产队。孙天瑜就建议队里最好依靠自己力量培育良种。她给大家算了笔账:如果今年精选二十斤,建立一亩种子地,按少一点计算,一亩产三百斤,明年就可以种十五亩。全队八十多亩小麦,到一九六三年就可以全部纯种化。大家认为这是好事,可是选种主要得靠妇女。妇女队长当场表示:“我们愿意干。就怕选种的定额不合理,不如去挑粪。”有的人还说:“恐怕有的人还不认识‘南大二四一九’哩!”孙天瑜见大家都愿意繁殖良种,便说:“选种的技术,我负责教。只是希望大家把劳力、定额等合理安排一下。不然,精选良种的效果不能保证。”队长和老农们当时就合理地决定了选种的工分、定额和质量要求。妇女队长看见解决了问题,当场便提出由十个眼力好、责任心强的妇女参加选种。第二天,孙天瑜把十个妇女召集起来,又把精选良种对增产的意义说了一遍,当场教大家认“南大二四一九”的颜色和粒形。从这天开始,她每天和大家一起选,五六天她们便选出了五十二斤好麦种,播下二亩八分种子地,她到播下种后才离开这个生产队。今年二月,王集九大队的队长金仕和找到孙天瑜,兴致勃勃地对她说:“多亏你前年教我们第一生产队精选良种,建立起种子地。现在,我们全大队九个生产队的种子地,都靠他们供给种子哩!”他说,今年夏收后,全大队的种子地里收的麦种,就能供给六百亩土地播种。这样,不仅全大队九个生产队的四百亩小麦可以全部良种化,而且还可以大量卖给国家。
  在防治棉花病虫害中,孙天瑜也采取了同样的工作方法。中一公社是全县主要棉产区之一,但每年都有一部分棉田因为虫害减产。而有些社员对除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舍不得在除虫上投资。她就跟社员算细账:一瓶农药三十五元,能打三十亩,每亩投资合一元多,可是虫害的损失,以每株少收两个桃计算,每亩三千株即少收六千个桃,约合五十斤籽棉,折成皮棉卖给国家就值十三四元。大家一算账,发现除虫比不除虫划得来,觉得应该投资,可又顾虑不会除虫的技术。孙天瑜又到生产队去讲、去教。五六月间,她戴上草帽,卷起裤腿,淌过齐腿深的小河,到棉花集中产区迎集五大队,和大队干部一起到各生产队去检查虫害。她细心观察,果然发现有一株棉花的叶子变成了枯黄色,知道这里发生了危害棉花最大的斜纹夜盗蛾。近前一看,巴掌大的一片叶子上竟有上百个初出的幼虫。她接着又查出了两株有虫的棉花。社员们都经验过这种虫的厉害。这虫长大后成群结队地吃了这片地又去吃另一片,能把棉花的叶子全部吃光。当地有次发生这种虫,干部和社员们急得整夜睡不着,大家日夜捕捉。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看到孙天瑜发现了这种虫,向她连声说:“亏得你来帮助我们检查出来了!”大队当时就召集各生产队队长来开紧急会议,布置灭虫工作。孙天瑜把这种虫的生长规律、危害性、用什么药打最有效等等,详细地向大家讲了一遍。各生产队立时出动所有的喷粉器,由队长带头,在全部棉花地里打了一次六六六粉,并且决定隔一个星期再普遍打一次。后来各个大队的干部知道了这件事,都说:“这件事你做得太好了!”各个大队都立即行动了起来。这个公社的棉花最近几年连年增产,虽然因素很多,但年年认真除虫,使虫害始终没有蔓延开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建立试验基地培育良种孙天瑜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还建立了一个良种试验基地。在这个基地里,孙天瑜经常和劳动模范林世猛、老农林生苞等一起劳动,一起研究问题。研究棉花前作物的安排问题时,她找林生苞商量。林生苞说:“我在村边专门挑了一块好地,半边种了蚕豆,半边种了油菜。等今春收割后,栽种棉花。这样做可以肥地,对增产棉花很有好处。”她认为他这样安排合乎科学道理,便在她向公社提出的棉花技术措施建议中,采纳了这个意见。林生苞有问题也喜欢找她商量,向她学习科学知识。在试验良种的过程中,她把每一个品种的性能都细心地告诉林生苞,还和他一起到地里去,具体教给他怎样进行选种。有时到了收获期,她不在,林生苞便替她把良种留出来。有一次,她到省里开会二十来天,这位不识多少字的老农,还主动写信告诉她试验田里的情况。在老农的帮助下,她在试验田种植了许多外来的优良品种。经过比较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她已经肯定了几种能在本地普遍推广的良种。对前几年推广的“南大二四一九”小麦和“岱字一五号”棉花,也进行了种子纯化的工作。这些优良品种已在去冬或准备在今春大面积播种繁殖。孙天瑜还很注意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她到生产队,常找顾问组的老农们座谈、讨论。她在老农帮助下,已经总结了“五一”二大队的小麦增产经验,迎集五大队棉花丰产经验和迎集二大队粮食连年增产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在全公社推广。
  进一步探索新的课题在孙天瑜的小房里,她和我谈了自己的理想。她说,有一个同学曾这样问她:“假使你不能成为专家,你还能安心在农村呆下去吗?”她对这个问题感到不能理解。孙天瑜说:她能这样来提问题吗?难道当不成专家就不能呆在农村里?她说:“农业生产技术上有许多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越深入,我越感到兴趣,时间越长,我的兴趣和事业心也就越强。”的确,农村里有广阔的天地。丰富而有意义的农业技术工作,不断地向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她所在的中一人民公社是一个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她常常想,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在农作物的生长和操作方面将引起什么样的变化?拖拉机在山地耕种,一上一下耕得深浅不一,施肥工作应该怎样才适应?用收割机收割小麦,怎样才能不损坏种在麦地里的初生的棉苗?对这些问题要是能都有所探讨,并且提出有效的措施来,该多有意义!农村的事、农村的人、农村里天天变化着的绿油油的庄稼,正在强烈地吸引着这位把知识献给农村的女农业技术工作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