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谈戏曲乐队的编制、音量、位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3-07
第6版()
专栏:

  谈戏曲乐队的编制、音量、位置
  李元庆
听了近来某些戏曲团体的演出,总觉得乐队太响了。演员唱得吃力,观众听得吃力。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本来,把锣鼓拿到剧场里敲打已经够吵的了,好在武打时才特别响,尚不妨碍唱腔。近来一些剧团由于不适当地使用了过多的乐器,只听得一片隆隆之声,淹没了唱腔。加以乐队又放在乐池中,形成了一堵声音的墙壁,观众要透过它去聆听唱词,委实是件苦事。
戏曲乐队和独立的乐队不同。它是用来衬托唱腔、配合动作、渲染剧情的,通过这些,使演员的唱、做、念、打结成一体。倘若乐队的音量过大,就会妨碍演员、乐队、观众三者之间的联系,引起演员和观众的不满。
这些年来,戏曲音乐工作者在唱腔的整旧创新方面、在改进乐队的编配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获得不少成绩。特别是在现代剧的配乐方面,很有贡献。惟独乐队太响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完全解决,是什么原故呢?
看来,这不完全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阻碍着问题的解决。
例如,认为乐队人员越多越好,乐器种类越全越好,声部越复杂越好,乐队非摆在台下不可,仿佛这样做就一定能提高乐队的表现力。反之,如果乐池中不塞满各种乐器,似乎就表明这个剧团不重视戏曲音乐的发展,有保守思想等等。总之,从形式上考虑得多些,从实际效果考虑得少些。
我并不想当保守派,认为原来的戏曲乐队在音量的控制方面、音律的谐调方面、乐器的编配方面,已经十全十美,毫无缺陷,再也没有改进的余地了。问题是怎样继承戏曲乐队的优良传统,真正提高乐队的表现力,使观众、演员、乐队都感到改进后的乐队从演出效果上看的确比原来的好。
老式的乐队,不管怎样简陋,有一条原则是一切认真的艺人信守不渝的,那就是唱词一定要让观众听清楚,决不允许乐队盖过唱腔。可惜,这条重要的原则却被某些同志忽视了。
关于戏曲乐队的编制、音量、位置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意见,提出来和戏曲音乐工作者商榷。
首先,乐队不宜过大,乐器不宜太多,要注意保持原剧种乐队的特色。
我考虑这个问题,不是从节约人力的角度,而是从保持各剧种乐队的特色去设想的。
大家都知道,我国每个剧种的乐队都有它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和乐队的编制(包括乐器的选择)是分不开的,例如京戏乐队有它独特的编制和独特的乐器如京胡之类。如果把琵琶、三弦、洋琴、古筝等等乐器全都搬进京剧乐队,结果会怎样?——乐器是“丰富”了,京剧乐队的特点却消失了。
假如每个剧种都这样搞,又会怎样?——乐队是大大“充实”了,然而上百种戏曲乐队的差别也就不存在了。
当然没有人主张这样搞。然而有个别戏曲音乐工作者总是向往歌剧乐队。总想把本剧团的乐队像歌剧乐队那样扩充起来:吹、拉、弹、打样样俱全,自成声部。这种做法,其最后的结果,不是消灭各剧种的乐队编制特点,又是什么?
中国戏曲存在着剧种问题,这是和新歌剧很不相同的。歌剧音乐的特点、风格,是通过某一作曲家的某一部作品体现出来的。它需要一种乐器完备、声部齐全、编制统一的乐队供作曲家运用。而戏曲乐队和它不同,只能是“特性乐队”。就是说,必须具备该剧种乐队编制上的特点,突出某几件乐器。固然,为了适应戏曲的新发展,有必要扩充原来的乐队,但要有一定限度,如果一时增添过多,势必难以保持原有的特点。我这种看法,是不是有些保守?
其次,增添新乐器,要逐步地增加,不宜一下子添进许多。
从我国戏曲乐队发展的情况来看,它的编制不是一成不变的,总的趋势是逐渐扩大的。但应该注意,它是“渐进”的,而不是“跃进”的。例如京戏的二胡、月琴,是逐渐增加进去的;并且总是使这些新加进去的乐器不要过分突出,免得破坏了原来的乐队特点。这样做是有道理的,第一不会违背观众的欣赏习惯,同时又使观众感到新鲜。第二,便于掌握这件新乐器的性能,使它和原有的乐器逐渐融合起来。第三,不至于影响原来的编制和特色。
我以为,只要遵循着渐进的原则,可以并且应该增加一些乐器来弥补原来乐队的不足。对某些剧种,即便增加一两件西洋乐器,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的。至少,领导应该支持这种试验。
谈到这里,得声明一下:我主张乐队不要太大,是指演出时的乐队编制,这并不意味着人员编制的缩减。乐队人员的名额比实际演出所需要的多一些,是必要的。一则可以有储备力量,二则便于休整轮训,三则队员可以有较富裕的时间分别帮助演员练嗓子。因此,名额稍宽一些,对保证演出质量是有好处的。
再其次,要认真学习老艺人的伴奏艺术,全面总结“五大件”乐器的使用经验。
老艺人、老琴师在伴奏艺术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他们在伴奏唱腔时,讲究“托、包、带、随、入”,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是任何作曲教科书中找不到的。过去的乐队,大都只用五大件,却能以最经济的手法去表达出细致的情感,获得最大的艺术效果。如今我们的乐器大大增加了,有时演出效果反而不如五大件,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这样说,并不是主张回到五大件去。文场的旋律乐器过少,在某些场合是会使人感到单薄的,特别是在大型的现代戏中,需要较多的旋律乐器去烘托气氛。但无论如何应该以五大件为骨干。因此,首先要把五大件的运用经验很好地继承下来,在这个基础上去发展它、丰富它。我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现在的乐队青出于蓝,在伴奏艺术上超过前人的水平。
最后,乐队的位置问题:
乐队摆在台上还是摆在台下乐池中,争论已久。作为一个艺术见解问题,恐怕会长期争论下去。
关于乐队位置问题,大体上说来,可以分为三派。一派主张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现代剧目,乐队一律放在台下。一派主张传统剧目放在台上,现代剧目放在台下。一派主张一律放在台上。
演员,特别是老演员,主张乐队放在台上的较多。放在台下,他们感到不习惯、别扭,同时妨碍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
观众为了听清唱词、避免锣鼓的喧吵,大都赞成放在台上。
音乐工作者、导演、舞台美术设计者,主张放在台下乐池中的多些。撇开艺术上的见解
(认为从戏曲音乐的发展来看,放在乐池中是合乎规律的)不谈,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感到乐队放在侧幕后面,地位拥挤,诸多不便,不如放在乐池中好处多。
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只能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现在的乐池,是根据歌剧、舞剧的需要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演传统剧目,我希望乐队不要放在台下。理由很简单,太吵。
2、演现代剧目,为了听清唱词、避免锣鼓喧吵,我也希望乐队不要放在乐池中。如果有人说,我们注意控制音量,保证你听清唱词,你是否还反对乐队放在台下?我将回答说,倘若能做到这点,当然很好,而且我相信是可以做到的,可是能保证锣鼓不喧吵么?大家都知道,戏曲音乐和新歌剧音乐重要的区别之一是:前者打击乐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就目前乐池的位置而言,我怀疑有什么好办法可以避免锣鼓的喧吵。总之,我以为现在剧场的声学条件、乐池的地位是和戏曲的武场音乐矛盾的、不相适应的。目前除了放在台上,似乎还找不出更好的办法。
3、我也不认为乐队放在侧幕后面是最理想的位置。旧戏台是方的,凸出在观众席中。乐队放在台侧虽然很显眼,但工作起来还方便。现在的舞台两边有墙挡着,墙的内侧是个最拥挤的地方。聚光灯、配电盘、侧幕、二道幕、舞台工作人员都挤在那里,乐队再放在那里,便像在大栅栏摆摊子一样,工作起来很不方便。有的剧团用布景片和纱幕隔出一块地方来给乐队专用,这就好多了。但在演现代戏时还是感到不便。有的剧团在台上台下反复试验,都觉得不够理想。有人主张在台上设置一个比舞台高一两尺的台子。这就说明,无论台上、台下,都不理想,需要创建一种专为戏曲用的乐队席。
总括上述的意见:就目前的条件而言,台下不如台上。就戏曲的发展远景来看,似乎得另设戏曲专用的乐队席。
最近中国评剧院演出现代戏《夺印》,起初乐队放在台下乐池中,用了十八个乐队人员,声音太响,听不清唱词。后来接受了观众的意见,改放在台上,乐队减为十二人,结果,连嗓子最差的演员的唱词也都听清了。这件事情证明,与其理论上坚持己见,不如认真地做些试验,做些比较,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