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全家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3-14
第6版()
专栏:

“全家福”
岑桑
你可知道什么叫做“舒服的人”吗?
有一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上,出现过一张“全家福”照片,背景是纽约附近风景区的一所华贵别墅,人物是一位脑满肠肥、优哉游哉的经理先生一家。一家子自然全都满足地微笑着,这象征着经理先生在生活的你死我活的搏斗里,至少已经占有巩固的滩头阵地了。这照片原来是一份广告的附属品,广告说,这位经理先生就是“舒服的人”。广告以“舒服的人”的脂肪和面部表情的注册商标为证,介绍了与“天堂”并无二致的风景区:这里有五千个大经理在过着超人的生活,高级商品、鲜花、赌场、喷池、爵士音乐、夏娃主演的舞蹈、繁星般密集的多情少女的迷人的眼睛……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包围着他们。所以广告的拟稿人丝毫也不吝惜用之不竭的惊叹符号。
另一幅出现在那份刊物上的“全家福”照片,却是这样的:愁眉不展的父亲在思索,两个孩子瞪大眼睛看着桌子上的空盘子。这是美国“国家互助保险公司”的一则文字广告的附图。这广告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谁将赢得面包?”答案这样说:面包属于参加“互助保险”的人!广告佛口婆心地劝告人们:参加吧!参加吧!只要参加了“互助保险”,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面包、基本家庭开支、退休后的养老金、孩子上大学的学费……都一应俱全了。
在美国,这种老为“赢得面包”而深锁双眉的父亲们,叫做“多余的人”。这种没有工作的“多余的人”随处皆是。正如上面说的那幅广告照片所泄露的那样,桌子上的空盘子,孩子们饥饿的脸容和期待的眼睛,父亲在绝望中痛苦地自疚的神情,构成了“多余的人”的家庭基调。
当“舒服的人”,诸如以相当于一个美国中等家庭二十年工薪收入的费用,来为自己的一头死去的家犬建碑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以及那在“天堂”里紧张地劫掠着、而又悠闲地腐烂着的众多大经理们,正在用他们带血的金元去炫耀美国的
“物质文明”的时候,千百万“多余的人”却在忧愁地反复思考“国家互助保险公司”在广告上提出来的那个问题:“现在,谁将赢得面包?”谁呢?谁呢?
如果这问题的答案,就像广告上所说的那么简单,那么,最近《纽约时报》就不必担忧肯尼迪面临“惊人的失业大军的麻烦”了。迈克尔·哈林顿在《另一个美国》一书中,曾经指出:目前至少有四千万到五千万美国人是呻吟在“经济上的社会底层”,即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这几千万美国人不参加“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互助保险”去,岂不是太愚蠢而固执了吗?
其实,我们是大可不必用引文和数字去解释“互助保险”之为用的,因为,如果这玩意果真有这等奇迹出现,美国“国家互助保险公司”,何必还如此苦心经营它的广告呢?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轻施者必好夺”。美国“国家互助保险公司”那音质轻浮的甜言蜜语,无非又是“舒服的人”向“多余的人”尾随不舍,继续反复欺诈歛财的手段之一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