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三结合”在晋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3-15
第2版()
专栏:

“三结合”在晋县
本报记者 宜勤
河北省晋县农业领导部门,在近几年领导棉花生产当中,实行领导、技术人员和老农“三结合”,顺利地解决了有关棉花增产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显著地提高了棉花产量和质量。
晋县是河北省集中产棉县之一。历年来,棉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在解放初期,这里种的都是中棉,产量不高,棉绒粗短。晋县为了发展棉花生产,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改良品种,逐步推广适合这里种植的斯字棉、岱字棉和石短五号等优良品种。但是,这些优良品种在播种时间、棉株密度、整枝打杈、防治病虫害等等耕作技术方面,同中棉有许多不同。因此,要顺利推广良种,就必须进行一系列棉花耕作技术的改革。晋县农业领导部门依靠技术人员的科学知识和老农的实践经验,比较顺利地解决了这些技术问题。土种中棉已被逐步淘汰。棉花产量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一般年景,全县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解放初期提高百分之五十左右,在丰收年景,则提高一倍左右。
“三结合”的领导方法,在晋县也不是一开始就运用得很好的,而是经过了从不自觉到比较自觉,从不坚定到比较坚定,从缺少经验到比较有了经验的过程。
过“思想关”和过“技术关”
领导干部是不是尊重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是能不能贯彻“三结合”领导方法的关键。在晋县领导农业生产的干部中,有些人对于这个问题是比较明确的,有些人却是通过多少年来的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才逐步明确起来的。例如,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六年对于棉花提早播种问题的处理,一次成功,一次失败,就使晋县领导干部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这里过去种的中棉,只要生长五个多月,因此,播种时间较晚。新推广的良种棉花,生长期需要六个多月,必须提早播种时间。究竟什么时候播种为好?大家都没有经验。当时,县农业领导干部找技术人员商量,技术人员根据良种出芽所需的温度、湿度,结合当年气候、雨量等情况,提出了清明节后四五天,即四月十日左右播种的意见。他们把这个意见拿到广大的棉农特别是有经验的老农中去讨论。有些老农在前几年已经对良种的提早播种做过一些试验,认为在清明后三天到五天播种是适宜的。根据这些意见,在全县因地制宜地推广了早播的经验,凡是早播的棉花,都比晚播的棉花增了产。到了第二年,县农业领导部门有些同志,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认为:既然早播能增产,再提早几天,不是会增产更多吗?他们提出了清明节前七天,即三月底播种的意见。有些技术人员和老农不同意,说历年来晋县四月十七日到十九日左右是低温期,温度常常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如果三月底播种,这时棉花已长出幼苗,会被冻死。县的农业领导部门有些同志没有接受这一意见,他们在周家庄试种了七千亩,四月十九日温度突然下降,棉苗大部被冻死,不得不毁种了百分之七十左右。
晋县领导干部善于抓紧这类成功和失败的事例,认真地进行探讨、研究,接受经验教训。中共晋县县委会、县人民委员会反复研究这两件事情,并派人到棉农中调查研究,倾听棉农对这些事情的意见,然后再把这些意见提到县委会和人民委员会研究,进一步启发领导思想。就这样,他们从总结多次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当中,逐步明确认识到要实现棉花增产,领导干部必须有老老实实的尊重科学和尊重群众经验的态度,懂得棉花的生产规律和自然规律,而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办事。从而他们逐步地、自觉地认识到必须运用“三结合”的领导方法。根据晋县的经验,领导农业生产的干部,过了这个“思想关”,还要过个“技术关”。也就是自己要切切实实地学会一些科学技术知识和实际生产经验,才能更好地运用“三结合”的领导方法。这里领导干部都曾和技术人员、老农一起,连续几年种各种棉花丰产试验田,学会了一些棉花生产知识和有了一些实际经验。“学然后知不足。”他们越是学到一些技术知识,越加懂得了尊重技术人员和老农的重要性。
在 碰 到 不 同 意 见 的 时 候
农业领导部门跟技术人员、老农商量问题时,有时候意见是一致的,有时候是不一致的。有的是技术人员和老农意见不一致,有的是技术人员、老农和县的领导干部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根据晋县的经验,必须坚持一条原则,这就是:容许和鼓励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意见不一致,千万不强制执行,而是通过试验,取得一致意见。如果一次试验、一年试验没有结果,就进行几次、几年的试验。例如:关于棉花如何合理密植的问题,他们就是鼓励持有各种不同意见的人,进行三年试验、对比,才取得了一致意见的。
经过了调查研究,证明领导干部自己的意见是不正确的,而技术人员和老农的意见是正确的时候,领导干部必须勇于放弃自己的意见。晋县在这方面也有不少是做得很好的。例如:一九六二年,棉花播种前雨水较少。当时,晋县农业领导部门计划十九万亩棉花实行旱播。他们把这个意见交给技术人员和老农讨论,大家都不同意。老农曹同义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说明棉花旱播不能保证苗全苗旺;技术人员用科学方法试验了土壤湿度,证明土壤含水率不敷棉花出苗的最低需要,因此不能实行旱播。领导部门把这些意见拿到群众中讨论,并实地调查土壤墒情,证明技术人员和老农的意见是对的,立即改变了原来的计划,积极领导全县棉农浇水播种。结果,这十九万亩棉田,除了六万多亩确实没有灌溉条件的不能灌溉以外,其余都在浇水后播种,保证棉花出苗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左右。
在晋县,基本上已经形成这样一个制度:对于技术人员和老农提出来的一些重要建议,县农业领导部门一般都要认真地加以讨论,需要试验的就进行试验,试验成功的就逐步推广。前几年,在晋县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张永华就防治棉花病虫害、棉花早期中耕等问题,跟老农一起,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向县的农业领导部门作了报告;县里接到报告以后,县委书记、县长曾三次邀请技术人员、老农和基层干部进行研究,然后进行一点到多点的试验、示范,因地制宜地逐步推广,使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提高。
取长补短 互相提高
农业领导部门不仅要尊重技术人员和老农的知识和经验,还要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才能更好地实行“三结合”。许多技术人员到晋县工作以后,总是先到一些老农生产经验比较丰富的社、队去蹲点。这种作法为老农向技术人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技术人员向老农学习实际生产经验,互相取长补短,提供了有利条件。关学民一九五五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晋县工作,被派到全国劳动模范、植棉能手许老墨所在的北彭家庄,经常和许老墨一起下地干活和检查生产。一次,他们一起检查棉苗生长情况,发现二队和三队有两块紧挨着的棉田,三队的棉田苗全苗旺,二队的虽然比三队的早播两天,棉苗却稀稀拉拉,还比三队的矮半截。原因是二队在播种前,光浇水,没耕地。老墨告诉关学民,根据他四十多年种棉花的经验,浇水后不耕地,地发阴,苗不发。关学民在学校曾学过这个道理:浇水后不耕地,土壤板结,阳光晒不进去,有机肥料腐烂不了,作物不能吸收,所以棉苗长不好。他将这些道理讲给老墨听,老墨说:种了几十年棉花,年年浇水,年年耕地,可就说不上个道理,你这一说,开窍了。技术人员张淑彬过去在学校里学过棉花闷种、浸种的理论知识,可是缺少实际经验,跟她在一起的老农张大瓦亲自做给她看,使她把理论和实际结合了起来。在晋县,许多技术人员称老农是师傅,老农反过来又称技术人员是师傅。他们互相学习,关系融洽。
建 立 相 应 的 组 织 形 式
为了把这种“三结合”的领导方法,从组织方面巩固起来,形成制度,晋县先后在县、公社和生产队普遍建立了有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农参加的农业技术研究组织。一九五八年以前,他们在碰到一些重大的技术问题时,多是临时找几个技术人员和老农商量商量。一九五八年以后,县农业领导部门感到这种临时商量的办法,不能系统地、经常地解决棉花生产当中的技术措施问题,就在一些有条件的社、队,首先建立了有社、队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农参加的技术研究组织。鉴于他们的经验,从一九六一年下半年开始,县建立了有技术人员和老农参加的技术研究顾问团。接着,其他社、队也逐步建立了这种组织。现在全县共有各级技术研究组织一千五百二十八个,参加的有各级领导干部一千二百多人,专职技术人员和不脱产的技术员二千二百多人,老农二千七百多人。建立组织以后,领导干部有了依托,可以经常地、固定地跟技术人员、老农一起研究,解决棉花生产中的问题了。县农业领导部门为争取一九六三年棉花丰收,从去年制定一九六三年棉花种植计划,到目前保证棉田适时春播,已经跟技术人员、老农在一起研究了三次;今年内,他们还准备结合棉花生长需要,继续运用这种组织,解决棉花生长中的技术措施问题。
建立这些组织,最大问题是技术力量的来源问题。晋县有一批专职技术人员,多是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生,人数不多,远不能满足需要。怎么办呢?他们采取了一项比较有效的办法,从各社、队青年农民当中,挑选了一批具有高小或初小文化程度的青年担任技术员,县和公社按照农业季节的需要,对他们定期进行训练,并组织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参加外地函授学校学习。现在,大部分技术员对于棉花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除治病虫害的办法、各种农药化肥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棉花的栽培技术等,已能初步掌握。最近,中共晋县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专门发出了一个指示,要求已经建立技术研究组织的社、队,进一步巩固和健全这些组织,还没有建立的,积极准备条件,早日建立起来,以便保证更好地运用“三结合”的领导方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