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下乡演出日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3-16
第6版()
专栏:

下乡演出日记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刘凯
一月二十八日
今晚在顺义县剧场演出了话剧《降龙伏虎》。
农民们喜欢看话剧吗?他们喜欢我们带来的剧目吗?大家心里还没有底。北京郊区的农民都爱看评剧,顺义县也是这样,他们从未看过话剧;演出前还听到观众这样的议论:“话剧?上台总是说,没有锣鼓没有唱。有啥意思……”说实话,同志们很是担心。戏一开始,台下比台上还热闹:抽烟、议论、谈笑、咳嗽,响成一片。大家真是捏一把汗呵!在这种情况下,演员们只好把声音提高了一倍。……
随着剧情的发展,场内逐渐静了下来,观众被带到戏里,台上台下很快溶汇成一体,观众感兴趣地注视着剧中人物的命运。特别是“抢榜”这一场戏,使整个剧场的热烈气氛达到高峰。
在演出中,我们总听到前台左侧有人笑。这是怎么回事?有人好奇地从大幕缝隙往外看:原来是一位五十余岁的老大爷,他举着旱烟袋,一动不动地望着台上,特别是当剧中两位反对造桥的张二伯、曹四叔出场时,这位观众便闭不上嘴地嘿嘿笑了起来。戏散后,老大爷还不肯离开剧场。后来我们了解到:像剧本中所表现的那样,顺义县也修建过一座大桥,在架桥过程中,也曾有剧中出现过的那样一时想不通的老人。看话剧《降龙伏虎》,使老大爷回想起他们当年建筑大桥的情景。老人很激动,很久才离开剧场。
两天以后,当我们演完戏离开这里的时候,汽车经过河边,果然看见一座坚固、平坦的大桥架在河上。这时我忽然想起了那位看戏的老人……
二月一日
昨日离开顺义县,今日来到昌平县。当天晚上在昌平镇人民剧场演出了第一场戏。
农村里的消息真是传得快,据说今晚的观众有不少是来自四乡的农民,他们冒着寒风跑很远的路来看我们的戏。大家都很感动,决心把这第一场戏演好。……
戏散了,已经是夜里十点多钟了。我们卸了妆来到剧场门口,观众已经散去了,我看见一个小伙子正推着自行车朝外走,走着走着,他又停下来掏出小本子记录着什么。我好奇地走过去一问,知道他是离昌平镇三十里远的一个山村的社员,是生产队里爱好文艺的积极分子。他们村三面是山,一面是水,交通不便,道路难行。因此,村里文化生活比较缺乏,就连书刊也不能经常看到;可是青年们要求学习、要求知识又是那么迫切,他们就想出个“化整为零”的主意,把一本《三里湾》拆开分成十册,把一本《红岩》分成二十册。大家分着看,交换着看,这样,在学习上总算暂时解决了问题。
春节,每家都好好过了个年。几个小伙子一商量,要在村里演几出戏,热闹热闹。可是大伙谁也没看过戏,更不用说演戏了。怎么办呢?真是事有凑巧,听说我们到昌平镇演出了,他们当中有人在收音机里听过话剧《降龙伏虎》的录音剪辑,因此,决定派这个小伙子当代表来看戏,小伙子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翻山越岭赶行了三十余里路来到镇上看戏“取经”……
面对着这样的观众,我内心里感到一阵阵火热,我拉着他的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二月二日
今日上午,我们和昌平县各公社生产队的共青团干部开了个座谈会。很有收获。
参加座谈会的男女青年,个个爱说爱笑,无拘无束,精力很充沛。会上,大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话题很快集中到戏剧上来。农村青年都爱好评戏,随便就能哼几口;对于话剧还不太熟悉,认为“跟电影差不多”,有看过我们话剧的人,还是满感兴趣的。他们喜欢看情节性强的戏,喜欢看通俗易懂又有教育意义的戏;不爱看“上台总说个没完”的戏……。
会开了整整一个上午,大家热情地交谈着,感情异常融洽,座谈会最后竟变成了联欢会。农村青年很大方、爽朗,演员们当然也不能示弱。于是,你唱一支小调,他哼几段评戏,有的人说段山东快书,真是一曲未完、又接一曲。屋子里笑声一片,掌声不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