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讲课的艺术——记小学语文教师王企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3-18
第2版()
专栏:

讲课的艺术
——记小学语文教师王企贤
新华社记者 朱彬
一堂语文课要开始了,黑板上挂着的战国时代的七国形势简图吸引着孩子们。教师王企贤走上讲台,和蔼地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讲一个历史故事:《将相和》。”他拿起教鞭指着地图,先概括地讲了讲故事的内容。学生们都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急于想听老师详细地讲下去。王企贤停了一停说:“这个故事是由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玉引起的,从前你们学过《和氏献璧》的文章,谁来说一说这块宝玉的来历?”学生们举起了手。王企贤指定一个男学生回答了以后,又继续讲下去。当他讲到赵王召集文武大臣来商量怎样答复秦国提出要用十五个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的时候,学生们正想听下去,王企贤却把话停住了,叫学生翻开课本,从课本上去找下文。
这一天,坐在下边听课的,除了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四十五个孩子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实习生和附近一些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他们都是来观摩教学的。
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应该介绍蔺相如出场了,王企贤问学生:“课文上说蔺相如的为人有什么特点?”随着学生的回答,他在黑板上写下了“勇敢机智”四个字,接着说:“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赵王和文武大臣以及百战百胜的大将军廉颇商量很久都没有想出办法来,蔺相如来到赵王面前稍加思索就说出了具体办法,这就是他为人机智的一种表现。”蔺相如提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学生正等着他讲解,他又改变了话题,叫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课文。等到学生朗读完以后,他又把这段很长的课文分成几个问题一层一层地分析给学生听。
王企贤在讲课的时候,从来不看书本和讲稿,全神注视着学生的情绪。每个重要的地方,他增加一些情节的描述,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课文上写蔺相如去见秦王,只有“蔺相如到了秦国,在王宫里大殿上献上了宝玉”这样一句话,王企贤在讲这段课文的时候,却加上了一大段绘影绘声的描述。一直讲到蔺相如和那块和氏宝玉安全返回赵国的时候,他才把学生又带回到刚才讲过的课文内容里。
两节课九十分钟的时间过去了,王企贤讲完了这篇长达二千字的《将相和》,学生们愉快地走出了教室。我问一个女学生:“刚才老师讲的都理解了吗?”她笑着说:“现在我就能把课文复述给你听!”她见我不大相信她的话,又说:“我如果记不起来,只要一想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情景,就又记起来了!”一个圆脸的男学生,当着我的面复述了《将相和》中秦王和赵王在渑池聚会的一段课文,他不但讲得很完整,连蔺相如愤迫秦王击缶的话——“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也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了,这句话是《史记》原文里的,课本上并没有,王企贤作补充说明时曾经在黑板上写过。
王企贤讲课讲得这样好,我请他谈谈自己的主要经验,他谦逊地说:“没有什么,平时多研究学生的需要而已。”他告诉我,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一般都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他们缺少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有限,学习中往往还免不了从兴趣出发,为了适应这些特点,王企贤常常把课文的内容和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字词和句子编成有情有景的故事来讲述,让学生在对故事发生兴趣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学了语文知识,也受到了一定的品德教育。
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百多篇课文,体裁很广泛,有历史故事、革命回忆录、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等等。王企贤总是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引人入胜。《一碗炒面》是一篇回忆长征中同志间同心协力、患难相助的故事。王企贤讲这一课,就好像一位革命老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似的。每当讲到课文中的主人公在困难的环境中表现出崇高的忘我精神的时候,他总是一再引导学生去考虑要是自己处在那样的环境里可能会怎样,这样,就在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课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紧紧联结在一起的时候,他便把这篇课文中像“难熬”“爱莫能助”“患难相助”“同心协力”这样一些词的解释和用法教给了学生,并且分析了课文的文章结构,还让学生复习了《大雪山》《冲破乌江天险》等课文,使学生对红军的光荣传统有了新的认识。王企贤在课外的时间里,也常常带领学生们到天安门广场、鲁迅博物馆等处参观,那是为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我的伯父鲁迅》等课文作准备的。
“我们爱作文,每次拿到老师出的题目,心里不发慌,觉得有不少可用的词儿。”学生们对我说的这一段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听学生们说,每次一个新词新字在课文里出现,王企贤总是从多方面阐明这个字和词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比较迅速而正确地懂得它的用法。在讲解“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个词的时候,王企贤除了告诉学生这个词从字面上解释是同敌人一起死的意思以外,还教学生联系课文弄清这是英雄们在绝境中所采用的消灭敌人的一种手段。《伟大的心》一课中使用了“惊讶”和“惊愕”两个意义相仿的词,王企贤也向学生仔细地说明了这两个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有的词,例如“骄傲”、“感激”等,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王企贤常常挑出几篇内容不同课文向学生们说明它的使用方法。“隆重”“庄严”等词都是抽象的形容词,孩子们不容易弄清它的正确含义,他便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描述一个环境,让他们从实感中来理解。有些不常见的器物和地名,王企贤常常用模型和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个生字和学生们初次见面,他也要做到不只教给他们读音和写法,还讲解这个字的历史演变,这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王企贤从一九二七年在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开始做小学教师,当时他的语文知识并不广,工作的责任感驱使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他逐一地阅读了现代和古代的著名作家的主要作品,自修了《史记》《汉书》等古典史籍。现在他对这些书籍中的一些有名的篇章片段都还能复述或背诵得出来。解放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又认真地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中共党史》等理论著作,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进一步认识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一九五六年以来,他几次被评为北京市的先进教育工作者。一九五九年,他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企贤是个健谈而又有风趣的人。他告诉我,把课文内容编成有情有景的故事,讲课时不看书本,两眼始终注视学生,语调、面部表情和两手的动作随着故事情节而变换,这是从说书艺人那里学来的功夫。他年轻的时候,为了讲好语文课,还曾经多次练习过说评书。今年他虽然已经五十七岁了,好学的劲头仍然不减当年。每次有人旁听他的课,他都恳切地请人提意见。他为学生改的作文也常常征求家长的意见。他说,有人认为小学教师的工作是轻而易举的,凭我三十多年的工作体会,我觉得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样,教给学生的只是一滴水,可是自己却往往要准备一桶水甚至更多的水才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