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把动物和昆虫搬上银幕——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3-20
第2版()
专栏:

把动物和昆虫搬上银幕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见闻
新华社记者 陆左华
参加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成立十周年庆祝会以后,副厂长羽奇陪我去参观了他们的摄影棚。那里正在拍摄猫头鹰“主演”的农业科学知识片《不平静的夜》。
棚内布置着一片月光皎洁的农村夜景:阡陌条条,稻苗行行,广阔的田野里,静悄悄的一点声息也没有。但是当一打开雪亮的水银灯的时候,马上便看见了一只躲在落叶树上的猫头鹰(长耳鸮),头上耸起了两绺羽毛,目光炯炯地俯视着前方稻田里一只正在偷吃残留稻穗的田鼠……,一场紧张的搏斗开始了。羽奇是这部影片的导演。他和摄影师为着拍摄猫头鹰俯冲下去捕食田鼠的镜头,在这里已经熬过了好几个夜晚。
在野外,猫头鹰每天晚上飞进田野里捕食田鼠。这个一向没有被人注意的秘密,最近已由复旦大学生物系师生经过深入考察加以证实了。为了使大家注意好好保护这种益鸟,羽奇在复旦大学师生的帮助下编写了剧本,并且自己担任导演,决定把它拍成电影。但是怎样教猫头鹰担任“演员”,在银幕上一连串地表演它扑杀田鼠的“拿手好戏”呢?为了这,羽奇和摄影师曾经住在山上,深夜到树林中观察掌握猫头鹰的生活习性,在拍摄中还想出了许多有趣的方法。羽奇告诉我说,如果电影中只拍摄猫头鹰的几个简单的示意动作,那到野外去就可以了。但是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科学教育电影,还要求如实地详细展示出猫头鹰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它攫取和吞食田鼠的整个过程,而这在大自然中就难以办到,只有“邀请”猫头鹰到摄影棚来
“演出”才行。
猫头鹰是过惯夜生活的,最怕强光,怕声响,又怕人。摄影棚里的人声和强烈的水银灯光,使这样一位“演员”很不习惯,拍摄工作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一九六一年冬天,他们就从江苏省南通县捉回二十多只猫头鹰,可是这批“演员”到了完全不同的环境里惊恐万状,不是振翅飞舞,就是呆着不动,简直没有办法可以尝试拍一个镜头。
他们于是采用耐心训练的方法来驯养它们。在厂内人们来往频繁的过道旁边,为它们盖起一座小屋,屋里竖了一些它们喜爱栖居的针叶树。人们走过时经常去看看它们,一方面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让它们对人熟悉起来。后来,又在小屋里装上电灯,并且逐渐提高灯光的强度,从四十支光到四千支光,经过将近一年的训练,猫头鹰渐渐地适应了新环境,在强光灯下见了人也能吞吃田鼠,而且有时还能在灯光下飞下地来自己攫取田鼠,像在野外生活一样。
但是,从饲养的小屋搬到摄影棚,布置的环境又不同了。猫头鹰稍微听到一点声响,就躲在树枝上东张西望地一动也不动。他们便设法把原来的饲养猫头鹰的小屋改建成一个密封式的摄影棚,导演和摄影师在摄影棚外,隔着玻璃窗操作,还在摄影机上装着隔音设备,让猫头鹰自由地表演各种姿态各种动作。好几天以后,看来它对这个新居已经适应了,便在每晚喂食的时间,把田鼠放到棚内的稻田里,让它捕食,这时,导演和摄影师就端着摄影机在窗口观察,等它俯冲下地马上就拍。就是这样,他们守候在这里好几天,有时一直等到半夜,才能拍到一个比较成功的镜头。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终于把猫头鹰用锋利的双爪攫住田鼠,拧断田鼠的颈子喝血,然后把田鼠的皮肉吃得干干净净的最精彩的过程全部拍摄下来。现在,他们还在补充拍摄猫头鹰敏捷地俯冲和双爪攫取田鼠的姿态。这部电影不久即将全部拍摄完成。
猫头鹰还可以设法驯养,可是对待在《金小蜂与红铃虫》这部片子里担任“主角”的那些无法训练的昆虫,有什么办法呢?导演韩韦给我讲了他们拍摄过程中的另一种经历,并且还为我放映了这部电影。
这的确是一幕饶有兴味的戏剧。——一只身长不及红铃虫十分之一的金小蜂,骑在红铃虫的脖子上,从腹部伸出了一根针状的产卵管拼命地在刺红铃虫。红铃虫凶猛地昂头回咬,并且把金小蜂甩了下来。不甘示弱的金小蜂又勇敢地爬到红铃虫身上去。另一只金小蜂爬在红铃虫的茧上,它把那支带有毒素的产卵管伸到茧内刺着红铃虫的身子。红铃虫在茧内无法挣扎,只得听凭金小蜂把它刺死。
这一连串画面,放映时间只有三、四分钟。韩韦笑着说,他们拍这短短的一节“戏”,却整整劳动了两个多月,而且在一年中过了两个冬天。
那正是去年的夏初季节,他们在温度只有摄氏零度光景的冷藏库里,进行拍摄工作,因为这里开上水银灯也不过摄氏二十度左右,这正是最适合金小蜂生长的温度。于是,摄制人员就穿着棉袄,戴着皮帽,在这里过着夏天里的冬天的生活。
对普通的微小生物一般都是用放大摄影拍摄的。要拍出比蚂蚁还小的金小蜂,需要放大七八十倍,在这部电影里还要拍金小蜂产卵,它的卵粒细小得肉眼几乎看不清,需要放大一百五十倍左右。现在一只金小蜂在银幕上看起来比一只暖水瓶还大;它产下的卵粒,就像一只只银色的茄子。起初拍摄时,这个比蚂蚁还小的昆虫,不是飞走,就是乱跑,要捉住和摆布它,只能用指尖轻轻操纵,否则它就被捺死了。后来他们特制了一种扁薄的小玻璃盒,把金小蜂放在里面拍摄,这样它既飞不走,也无法乱跑,只能侧着身子活动,因此电影里的金小蜂,看来都是乖乖地对着观众演戏的。他们又利用金小蜂怕热的习性,研究出了运用升降温度的方法来指挥它的行动。
这部片子在拍摄中,要算“刺茧”和“产卵”两场“戏”最有趣了。金小蜂用产卵管刺进红铃虫茧,在茧内产卵,可是摄影机无法拍到茧壳里面去,用X光也不成。他们后来用更大的耐心把只有炒米花那么大的茧壳剪开一小部分,让金小蜂躲在茧壳外部的侧面刺进去,摄影机对着裂口拍摄,这样,不仅看得到茧内产卵活动,连产卵管怎样刺进去,怎样拨动卵粒,都能拍得清清楚楚。为了拍出金小蜂产下第一颗卵粒的过程,他们成天成夜地轮流值班,替金小蜂“守产”“接生”。第四天的中午,值班人刚走开一步,却发现一个金小蜂产下了卵。虽然这个镜头没有来得及拍下来,可是他们却从此弄清了金小蜂“临盆”的各种征象。他们还发现了金小蜂刺死红铃虫以后,要大喝一顿红铃虫的体液,然后再产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