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稻农的职业病——水田皮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3-21
第2版()
专栏:

稻农的职业病——水田皮炎
不少水稻产区的读者来信说,每逢生产季节,当地农民常常患水田皮炎,希望我们介绍防治的办法。我们请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顾菊康同志就上海稻农皮炎防治研究组和吉林医科大学水田皮炎研究组试验研究的成果,写了这篇文章。 编 者
稻农皮炎又叫水田皮炎或稻田皮炎。我国水稻耕作区都发现了这种病。水稻耕作区的农民在耕田、拔秧、插秧、耘耥和收割的时候,都可能产生这种病。这种病的症状是四肢与水接触的部分骚痒和出现皮疹,严重的疼痛难忍,不能出勤。据上海稻农皮炎防治研究组和吉林医科大学水田皮炎研究组的调查,稻农皮炎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浸渍糜烂型稻农皮炎
俗称烂手烂脚。主要发生在拔秧、插秧和耘耥阶段。这是南方稻农皮炎中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类型。这种病是由于田水有碱性、水温高、大气湿度大、局部浸水过久,再加上不断机械摩擦等因素而引起的。一般稻田水都稍含碱性,容易去除皮肤表面脂肪而增加水对表皮的渗透力;浸水时间愈长,发病的机会就愈多。这类皮炎发病的现象是:最初手指或足趾间表皮肿胀,呈乳白色,起皱,再继续摩擦,会发生糜烂现象。重者手足可全部累及,掌部及其两侧由于摩擦较多,发生圆形或椭圆形黄豆大小的溃烂或剥蚀。糜烂处剧痛,影响睡眠和生产。
预防这类皮炎,有几种办法:?干湿活轮换作。轻度浸渍休息一两日即可自愈;在水田操作发生浸渍现象,可改作几天干燥性农活。?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上提早出工,午前提前歇工,午后迟出工,使皮肤受浸渍间隔延长,又可避免中午温度较高的田水浸渍。?适当改善生产条件,如在拔秧前放水换水,尽可能利用机械操作等。?加强个人防护。下田前涂抹一些防护药剂;离田后作彻底清洗,并注意保持皮肤干燥。清洗时不宜用热水、肥皂。
治疗这类皮炎,主要应用干燥性粉剂;有人试用鞣酸软膏搽擦,也很有效。民间验方有用石榴皮煎水治疗的。
二、禽畜类血吸虫尾蚴型皮炎 上海和江苏太湖地区农民称为“鸭怪”。吉林医科大学水田皮炎研究组发现是由于“土耳其斯坦乌毕氏血吸虫”幼虫的尾蚴引起的。上海稻农皮炎防治研究组等单位发现禽类血吸虫尾蚴也会引起这类皮炎。土耳其斯坦乌毕氏血吸虫寄生在牛体内,禽类血吸虫常在鸭子身上寄生。虫卵随牛粪或鸭粪排出,在水田内孵出毛蚴,毛蚴钻入螺蛳(主要是椎实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再从螺体内逸出,在水内游动,遇到耕牛或禽类,就经过皮肤侵入它们体内,发育成成虫为害。遇到了人,即侵入皮肤引起皮炎。这类皮炎的发病率各地多寡不一。据悉,日本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稻农患这种病,意大利稻农中约有三分之二患这种病。我国东北地区和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水田地区都有这类皮炎。水田内椎实螺愈多,发病的可能性愈大。得了这种病,开始是小腿和踝伸侧、手背足背等部位皮肤发痒,并有芝麻大小的红斑,数小时至一天后,红斑发展成绿豆大小的血疹和血皰疹,顶上有虫咬痕迹,带水肿性,色淡红,质坚实,少数融合成较大的斑片。如无其他感染,一周左右就逐渐消退。
为预防这类皮炎,首先要治疗病畜,消灭水田里的螺类和尾蚴,杜绝传染根源。第二是严格管理粪便,一般用堆肥腐熟办法,杀灭粪便中的血吸虫卵,未经处理的粪便不宜施入水田,病牛下水田耕地最好带粪兜或其他盛器,以减少虫卵入水的机会。此外,还要做好个人防护。
对这类皮炎的治疗主要是止痒、消炎,防止并发感染。对局部红肿有水疱或发生糜烂的患者,一般可按治疗急性湿疹的方法诊治,严重的须就医。
× × ×
除了以上两类皮炎外,常见的还有:耕田阶段皮肤病、收割阶段皮肤病、小腿皮炎等病症,防治办法基本上与浸渍糜烂型相似,不再一一介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