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钟工程师三次下乡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3-22
第2版()
专栏:

钟工程师三次下乡记
新华社记者 徐士杰 孙玉昌
为下乡研究农具用钢的事,炼钢工程师钟镇南已经犹豫不决两天多了。他这次的犹豫和过去大不相同。过去是他不大愿意下乡,认为小农具用钢敲敲打打,拨点边角废料就成了,没啥可研究的。这次他倒十分乐意去,只是因为有许多地方同时邀请,究竟先到哪里去好呢?
厂长办公室交给他一封来自江汉平原的电报,说是荆州专区马上要开镰刀锄头生产会,听说他下乡专门研究过小农具刃钢,一定要请他去谈谈小农具刃钢的使用技术。电报说得很恳切:二月十六日县里派人来厂迎接,多望给予支援。他刚接到这封电报,厂党委书记又对他说,鄂东大冶县来电话,说要开个会,也指名请他去作刃钢报告。
报告什么呢?
钟镇南对我们说,他这是第四次下乡。这次下乡,就是报告他前三次下乡得到的一点知识。
下乡之前
小农具用钢在钟镇南脑子里从来不占什么地位。前几年,各地热热闹闹地支援小农具生产,报上发了许多消息,他还是冷冷淡淡的。他认为:这是铁匠的事,用不着炼钢工程师来管,小农具能有什么学问!他的同事们也大都跟他是一个想法。正因为不注意这小东西,他所在的武汉钢铁公司炼钢厂就在这小东西上出了一个笑话:厂里要打一把好菜刀送人,问工程技术人员用什么钢好。有人主张用不锈钢打,大家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刀要经常见水,能防锈,用起来一定方便。刀打成了,果真是闪光发亮,经水不锈。可是,一经使用,这钢竟硬得磨不动,勉强磨薄以后,也还是钝的,闹得人啼笑皆非。当时,大家都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可是还没有重视这个问题。
去年十一月,一个意外的消息传到这家钢厂,湖北省手工业管理局在孝感县作的一次刃钢试验表明:他们这个厂生产的一种优质炭素工具钢——炭八钢,不能作农具刃口钢。
钟镇南根本不信这回事。这么好的钢做小农具还不成吗?这时,省里组织小农具刃钢试验工作组,要在孝感再次试验刃钢,请钢厂派工程师参加。厂里通知他去参加。他犹豫了一阵,心想这还值得一个工程师去,后来他想到炭八钢的质量关系本厂声誉,才接受了任务。
一次下乡
孝感城关老铁匠丘度清拿出一块一头满身裂纹的钢条,交给钟工程师,对他说:“看,这就是上次试打的那种炭八钢,一锤就打成了这个怪样。”
钟工程师朝着没有锻打的一头仔细瞧了瞧,心马上沉下来了。他从厂里出发的时候,厂长和他都估计孝感试验的炭八钢可能是弄错了钢号,根本不是这种优质钢。可是,这钢头上分明打着本厂出的炭八钢的印记。这是怎么回事呢?
他问丘师傅上次锻打的经过,丘师傅说:“一炉火,一把钳,操作一个样。别的钢都好,就是炭八钢成了‘豆腐渣’。”
他问不出名堂来,就蹲到铁匠炉边上看,请丘师傅再试打炭八钢。火红的钢,“当”的一锤就打裂了。看了半天,他看见无论什么钢,烧的火大小都一样,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是不是问题就出在这炉火上。他请丘师傅再试一次,并且说明这种钢比普通刃钢加热的温度要低一点,火要顺着钢的脾性烧。说来也巧,这一试,炭八钢竟好用了。
用炭八钢作的一口刨刀,老农和木匠拿去试用以后,都坚决要买下来,说“这么好的刃口少见”。
炭八钢是好刃钢,这一条算证实了。可是,老农并不都说用炭八钢作刃口的各种农具都好。他们的评定是:炭八钢只宜作割青禾的镰刀,砍柴的镰刀要韧性比它大的“六零”或“五零”钢,因为炭八钢太硬,砍东西易豁口,而作锄镢等刃口又以“四五”钢最合适。
小农具用钢竟这样严格,有这么多讲究!钟工程师的思想这下受到了震动。他第一次觉察到小农具用钢有广阔的天地需要探索,对小农具用钢发生了感情。试验结束,他提了一条建议:扩大试验范围,用更多的刃钢作更多的农具到各种地区去试验。
二次下乡
试验组第二次到了枣阳县。县城近郊砖瓦生产大队的干部王心元和几个老农,拿起试验组试制的一些镰、锄、锹、镢试了试,就爱不释手,硬要留下它们。王心元拉着试验组的同志说:“要像这样的货色,镰、锄我们各订一百把,镢订五十把,价钱说多少算多少。”钟镇南向他解释他们的来意,说明大家真正喜欢的将来一定能大量生产,王心元才松了手。这时,不知是谁插话说:“那你们说话要算话,夏收没好镰,误了好收成有你们一分责任。”
我们真有这么大的责任吗?钟镇南觉得这“帽子”有点大。后来跟襄阳的老农和干部谈起来,他才了解刃口钢不好对农民劳动和农业收成的危害。老农们把过去质量不好的镰刀叫做“三了”镰:一用就钝了,一砍就坏了,一气就丢了。刀钝误工,迟割庄稼掉粒多,有些到手的粮食,硬是给工具抛撒了。襄阳专区手工业局干部张书发讲了一段使钟镇南很动心的事:
襄樊市有个善打“宝刀”的老铁匠,农民夸他打的镰刀能“吹棉断絮”,割起麦来轻轻松松,两天能多作半个工的活。别人请教他有什么诀窍,他从来不说。他有个上锁的小箱,总在打镰上刃钢以前开一下。最近,细心的人才发觉那小箱装有一种“神秘”的刃钢。张书发和这位老铁匠结交成了朋友,老铁匠才告诉张书发,他用的是一种犁铧尖,不知道叫什么钢。张书发向老铁匠要了一块,交给了钟镇南。
这位工程师手拿着这块冷冰冰的钢,心里热呼呼的,感到这中间凝聚着无限的农民和铁匠的心意。想到农民给他戴的那顶“帽子”,想到农民说“三了”镰对农业的危害,这位长年以炼钢为业的工程师,产生了强烈的夺取农业丰收的责任感。他感到这个担子很光荣,也感到这个担子很沉重。就说这次带来试验的这些小农具吧,有的在这地方连声叫好,而在另一地方就贬为“咬不动土”,等等。
三次下乡
为了选定最合用的刃钢,钟镇南又参加了三个专区组成的试验组,第三次到了武汉市郊区。
出发之前,钟镇南归纳了一下,他们第一次下乡试验的结论是:不同的小农具需用不同的刃钢。第二次到江汉平原和鄂西北岗地试验,又得出一个结论是:同一种农具,也因为各个地区的使用习惯和土质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刃钢。原来小农具有过青的(指砍割青禾的)刀类和见土的(指挖掘泥土的)锄类共两大类。过青的刀类,随地区使用习惯不同,用刃钢的软硬有区别,见土的锄类等,随地区土质变化,用刃钢也有不同。
是不是将刃钢问题全闹清楚了呢?没有。他们第三次下乡到武汉市郊区,一下去,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出在手艺高低不同的铁匠身上。
同他们第一次在孝感县试验炭八钢的名匠丘度清这次又来了。他说:“炭八钢的确是刃钢中较硬的好钢,可是我们那里不少手艺差一点的师傅怕见它,说它不好侍候。”他主张将来不宜多用这种钢。一些老年的铁匠反对这种看法,说这是年轻人怕打硬仗,好手艺不打硬仗练不出来。根据他们的经验,好手艺的大都愿打性硬一点的刃钢,这种农具耐用。后来,钟工程师也参与了这场争论,研究的结果是:新老师傅手艺高低、操作习惯不同,用刃钢也应该有区别,艺高的用钢可以偏硬一点,手艺差的也可以偏软一点。
谈到这里,他很感慨地说:每一种小农具、每一地小农具、每一家铁匠打的小农具,在用刃钢上有这么多的讲究,真没料到。现在,钟工程师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写的“小农具用钢”的通俗宣传材料,已印发到湖北广大农村。他说,三次下乡调查试验,才把小农具刃钢问题弄清了个头绪。现在只剩下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工厂和有关部门,还要做细致的工作,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