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本报编辑部和作家协会邀请作家记者座谈 充分发挥报告文学的战斗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3-22
第2版()
专栏:

本报编辑部和作家协会邀请作家记者座谈
充分发挥报告文学的战斗作用
新华社二十一日讯 充分发挥报告文学——文学轻骑兵的战斗作用,及时地、生动地反映我国人民的革命精神面貌,鼓舞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这是参加报告文学座谈会的各地作家和记者一致的决心。
最近,应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的邀请,来自各地的三十多位作家和记者相聚在北京,他们热烈探讨如何运用报告文学来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精神面貌。
这是我国举行的第一次专门探讨报告文学的创作会议。近几年来,各地报纸刊物上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看愚公怎样移山》,以及描写一些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作品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加座谈的作家和记者认为,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大好形势下,提倡报告文学这一形式有很大的意义。许多人热情洋溢地说,作一个革命的作家和记者,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政治责任感,运用合适的武器热情地歌颂新事物,有力地批评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旧事物。徐迟说,他过去当过几年记者,那时必须用自己的笔迅速反映现实、配合政治斗争,他一直怀念着这段时刻。他说,作家如果能及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在现实生活中发掘出萌芽状态的新事物,那将是最愉快的事。菡子说,战争时期许多作家在战斗的环境中写作,当时只想到自己有责任迅速地把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告诉群众,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作品的样式在文学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大家认为,我国报告文学具有优秀的传统,如夏衍的《包身工》,刘白羽、华山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些作品,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不仅在当时脍炙人口,传诵一时,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教育、鼓舞人民的作用。我们现在要继续发扬这种战斗的传统。
座谈会上,作家和记者探讨了报告文学的特点、作用、真实性以及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等问题。大家认为,报告文学应该及时反映现实,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必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能够迅速鼓舞千百万读者;同时,要写得生动、活泼,具备文学的形象性。大家在座谈会上交流了彼此写作报告文学的经验。夏衍介绍了自己写作《包身工》的经过,他认为准确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写报告文学除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必须正确外,还需要作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赵树理也谈到了写作《实干家潘永福》的情况,他说,报告文学的语言要尽可能通俗,生动,这样才能被农民所喜爱。
作家和记者们谈到当前形势时都兴奋地说,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战线上,在广大的农村,正涌现出大量的激动人心的先进榜样,作家和记者有责任去歌颂这些好人好事,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树立一代风尚。玛拉沁夫说,在火热的群众斗争中,作家的心情是无法平静的,他将努力创作一些能够及时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报告文学作品。他说,这对像他那样的青年作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许多作家和记者都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响应沸腾生活的召唤,他们在座谈会上介绍了自己创作报告文学的计划,准备在最近奔赴各地进行采访和写作。大家还在座谈会上建议:各地的作协分会、报社、出版社等合力来提倡报告文学,动员更多的作家、记者和业余作者运用文学轻骑兵这种战斗的形式。这样,不仅我们时代的精神面貌将得到更及时、充分的反映,同时,还将吸引更多的工农群众和青年作者来参加文学创作活动。
报告文学座谈会共开了十一天。周扬、林默涵、吴冷西、胡绩伟、老舍、邵荃麟等都先后参加了座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