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诗意盎然——《昆仑山上一棵草》观后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3-26
第6版()
专栏:影评

诗意盎然
——《昆仑山上一棵草》观后记
马铁丁
一 青年朋友喜欢问:“什么地方最有诗意?什么样的生活最有诗意?”
我不想否认:在青山绿水,日丽风轻的西湖边是有诗意的;在那里劳动着、生活着,也是有诗意的。
但是,我想说,最最有诗意的地方,是祖国的边远地区;最最有诗意的生活,是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自己的全部才智、全部心血、全部力量!
《昆仑山上一棵草》,是富有诗意的电影;它所反映的生活,是富有诗意的生活。
被称为“司机之家”的小木屋里,贴着一副对联:
“劈石破土,深山绝壁安家业;
送往迎来,冰崖雪谷有春天。”
战斗的意志,革命的豪情,溢于言表。

一棵草,自然是具有象征性的。
一棵草,生在土地肥沃、温度适宜的地方,本来是很平常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是参天大树,也未必特别引人注意。
一棵草,在冰天雪地的天气下,在光秃秃的岩壁上破土而出,它的本身就说明了不少问题:证明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量;证明它经受得住困难的考验;证明它具有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
优美的性格,崇高的风貌,是属于昆仑山上的草,更属于在昆仑山地区生活着、劳动着、战斗着的人。属于老惠、惠嫂、小刘们!
“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要像杨柳一样,插到哪里就在哪里活。”
昆仑山上的草,昆仑山地区的人,把松柏的优点与杨柳的优点,融合于一身。

被困难的环境所压倒,还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造环境呢?
如果是前者,就会愁眉断肠,郁郁寡欢;如果是后者,就会豪迈、乐观、虎虎有生气。
惠嫂是个勇于改造环境,也是善于改造环境的人。
惠嫂一出场,就带来了春天。李婉丽不是一路上浑身越来越冷,头也越来越痛吗?不是感到“总是这么光秃秃的一片,看得人眼都乏”吗?然而,一和惠嫂接触,变了。她默默私语:“这儿哪像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呵……”“……好像一掀开窗帘,就是满山坡的高粱呢!”
惠嫂一出场,就以自己的心灵之火,去点燃别人的心灵之火。那个小木屋不愧是司机之家;她不愧是这“司机之家”的主人。她为司机们准备好可口的吃食;她替司机们缝缝补补;她帮助司机们换上干净的衣服;她关怀司机们的冷暖,更关怀司机们思想上究竟存在着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她无私地去体贴别人,别人也体贴着她。
惠嫂一出场,就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她是那么热爱生活,她对生活总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她为昆仑山区带来了猫、鸡、植物种子……她对李婉丽说:“我就是爱摆弄这些小猫、小狗们,姑娘,我孵出来的小鸡,沱沱河也有,唐古拉山也有,安东买马也有,啊呀,你要走一路都能听见我的鸡叫。”
一路都能听见鸡叫,这可不是小事。是生活在变化,是生活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弹奏出悦耳的声音!

生活的诗意表现在哪里呢?是个人的名誉地位吗?是个人的生活享受吗?如果是这样一些,那是极其枯燥乏味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诗意。不!
让我们听一听惠嫂的意见吧。
她无私地体贴司机们,怀着一个崇高的目的:“这些小伙子,一个个真是好样的!风里来,雪里去,几天几夜捞不着休息,他们为的是什么呢?咱们这辈子能在这儿为他们干点什么,不是挺有意义的吗?”他们“还不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早先打蒋介石的时候,咱们妇女们伺候伤员,抬担架,洗衣裳、烧水、送饭,这会儿这些司机们,不是跟当年的解放军一样吗!”
是的,只有当我们的生活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联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感到它“挺有意义”,才会发现其中的诗,其中的美,才能够嗅得出它的芬芳,舔得出它的甜味!

李婉丽毕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虽然她多多少少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她在困难的前面有过退缩的念头。然而,老惠教育着她,惠嫂教育着她,小刘教育着她,昆仑山上一棵草教育着她。她又昂起头来前进了。她对小刘说:“开车吧!”
这“开车吧”三个字,对她来说,是旅途的前进,更是思想的前进!

电影人物不多,情节单纯,放映的时间不长。但是,它却包含着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容——容量是丰富的、饱满的。
惠嫂对革命是个早有认识的人,她不愿在这荒山野地住下去的那段情节,是不是渲染得多了些?(附图片)
惠嫂和司机们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