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俘虏收容所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4-04
第2版()
专栏:

俘虏收容所访问记
新华社记者 郭超人
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白色的帷幕徐徐启开。红色的手鼓敲出了急促的鼓点,清脆的短笛声起伏悠扬,一个被俘印军士兵装扮成印度少女踏着轻盈的舞步出现在观众眼前。他眉间涂着一颗红痣,绛色的纱巾披盖着双肩,伴随着脚镯上的铃声,唱起了一支流行在印度各地的古老的民歌,歌声里充满了对青春的赞美,对幸福的憧憬……。
这是记者来到中国西藏地方边防部队俘虏收容所的第一天看到的情景。在中印边境东段向我西藏地方边防部队发动进攻而被俘的印军人员正在进行文艺会演。一个被俘印军人员对记者说,他们在中国生活几个月来,每天都是愉快的。他说,如果可能的话,他要请求上帝为中国边防部队赐福,感谢中国边防部队一直给予他们的宽待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俘虏收容所座落在西藏南部气候温和的地区。它的前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周围有一丛丛的绿林和一座座的村庄,环境幽美而宁静。这里没有铁丝网,没有碉堡,没有苦役和虐待。许多被俘印军人员都说,他们“像是在兄弟的家里作客,有的是友谊和愉快。”
被俘印军人员住在宽敞而明亮的房子里。床铺上垫着深灰色的毛毯,洁净的棉被叠得整整齐齐,长绳上挂着雪白的洗脸毛巾,瓷盆里摆着牙膏、牙刷和香皂。所有这些日常生活必需品,都是中国边防部队发给他们的。被俘印军人员每天起床以后,有的到户外做早操,有的坐在阳光下自由阅读各种印地文和英文的书报,有的依靠在树荫下执竿垂钓,还有些喜欢运动的年轻人经常聚集在体育场上跳高、跳远和打球。到了傍晚,手风琴和短笛声响起,文艺爱好者们又围坐一起,唱家乡的民歌,跳民族的舞,也有些人三五成群在住地附近的山坡上、田野中和小河旁散步、谈天。
在俘虏收容所里,被俘印军人员的炊事工作和伙食管理都是自己选出人来负责。他们成立了“伙食管理委员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安排自己的饭菜。一个“伙食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在印度军队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印军上士对记者说:“在中国的几个月的生活,是我们每一个印度士兵从来没有度过的最好的生活。”他说,中国边防部队为他们供应了丰富的主副食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民族习惯吃到不同样式的饭菜。被俘印军人员中的宗教徒,不仅享有充分的宗教生活的自由,可以自由安排诵经祈祷时间,而且在欢度各自传统节日的时候,还得到了增发的节日食品。一个被俘印军军官说:“应该感谢中国当局对我们的照顾,使我们穿得暖和,吃得舒适,体重都普遍增加了。”
最使被俘印军人员难忘的还是收容所里的中国工作人员对印度人民的友情和对他们的关怀。在中国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被俘印军人员得到了和家人通讯的种种便利。许多人在接到了家人的复信之后,一再以全家的名义,感谢收容所的工作人员帮他们同家人取得了联系。
收容所里设有专门为被俘印军人员治病的医务所。医务人员除了进行门诊和巡回治疗外,还帮助他们搞好饮食卫生。有一个被俘印军士兵患病,不但中国医生精心为他治疗,收容所的中国工作人员胡学朋还亲自喂他茶水和饭菜。这个印度士兵痊愈后,淌着眼泪对胡学朋说:“在我这一生中,父母亲对我是最好的。但是你,一个中国军官却比我的父母亲还好!”
在这个收容所里,记者会见了一个出身于印度南方民间艺人家庭的印度上士。他说,在印度军队里,他的长官告诉他,中国军队抓到俘虏要活埋或者用烈火烧死,因此,他是怀着一种极端恐怖的心情来到收容所的。现在,当记者问他在中国期间的生活时,他开朗地大笑起来。他用手掌侧放在额前说:“在上帝的面前我也要说好!”
一个来自印度安得拉邦的老年军人对他在中国受到的宽待有很深的感触。他在印度军队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过日本军队的俘虏。他说:“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人会比中国人更慈善,更友好!”当记者问他,在他即将回到印度的前夕,有什么感想的时候,他说:“作为一个俘虏,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留下来,但是我要用我心灵全部的爱编一首歌曲作为对中国人民的感谢,这支歌的题目是:《中国,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