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送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4-08
第4版()
专栏:

送枣
王伯伦
初来海岛的人,会问海边的礁石,为什么身上尽是坑坑洼洼,深窝浅洞,模样长得这样古怪?许多诗人用最美丽的想像回答,有的说:“是浪花咬的”;有的说:“是龙女踩的”。而我却听说另外一个来历。
有一回,我坐在海边听到一位银须白发的老渔民,用手指着那些礁石告诉我说,他还很小的时候,听到他爷爷对他们讲过:“孩子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渔家妇女,就坐在这儿,哭她们葬身在大海里的父兄、丈夫。天长日久,滴水穿石,这礁石的洞眼,就是无数渔妇用自己的泪水凿成的。”
在过去,渔民出海打鱼,都有个共同的风俗。出海前,无论家里怎么穷,就是典当衣物,也要称上斤把红枣,煮给出海人吃。渔妇们内心有一个最衷心的祝愿,就是吃“枣”能“早”去“早”归,“早”日还清渔债,过一过安稳的清贫生活。但是,事实往往相反,不是“早”去“早”归,有时竟是永不回还。
有一个曾经穿过三条麻裙的渔妇。当她送第四个丈夫出海的时候,照例走到海边,双手捧着那鲜红的枣子,递给出海人,内心默默祈祷着:“早去早归……”,然而,当她得悉第四个丈夫仍死在海里,她就拖着以前的男人们给她留下的一大串儿女,来到原来送别丈夫的地方,望着那茫茫的苦海,泪水滴在海边的礁石上。
解放后,据了解公社里的食品商店红枣的销售量,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增多了。听他们说渔民现在喜欢买红枣,不仅是因为他们懂得红枣里面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最主要的是在他们内心深处,藏着一个最新最美的祝福和心愿。
一个春意正浓的小黄鱼汛里,公社里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集体欢送远洋队出海捞鱼。海滩上一片欢腾。有的抱着新絮的大花被褥,有的拿着重磅的热水瓶,有的托着肉,有的提着酒。然而所有出海人手上都提着一包同样的礼物,那就是一包红枣。妻送夫,母送子,成队结伙像潮水一样涌向将要拔锚的机帆队。唯有在一块大礁石的旁边,站着一老一小,再仔细一瞧,那位长者正是以前饱经风霜在礁石旁哭泣的老妈妈。被送出海的那个小伙子,也正是她唯一养活成人的小儿子。老妈妈照旧递给他一包红枣说道:“孩子呀!愿咱公社丰产!愿你的名字早上光荣榜,早当模范,早上北京,早日见到咱们的毛主席!”说完发出一阵铜钟般的笑声,接着就和浪涛声、马达声、欢呼声,汇成一首动人的丰产前奏曲。
生活变了。风俗习惯的内容变了。人对人的祝福和心愿也变了。然而,就在这漫长的海边留下的那许多坑坑洼洼的礁石,似乎在默默暗示着我们:“看到现在的幸福,可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