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高举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红旗——南京部队政治部前线话剧团创作生活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4-09
第2版()
专栏:

高举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红旗
——南京部队政治部前线话剧团创作生活散记
新华社记者 潘荻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政治部前线话剧团,前些日子正好在北京举行了《霓虹灯下的哨兵》第一百场演出。这场戏的观众,大部分是解放军战士和军官,还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这一台好戏是那么有力地吸引着每个观众。演出当中,全场不断地发出笑声和掌声,说明这台戏演得十分成功。
《霓虹灯下的哨兵》是前线话剧团继《东海最前线》、《布谷鸟又叫了》、《杨根思》、《烈火红心》、《东进序曲》、《我是一个兵》、《第二个春天》等剧目之后的又一新作。这些剧目,无论是热情地歌颂工农兵英雄人物的高贵革命品质,或者是无情地批判那些和社会主义精神相违背的各种错误思想和落后势力,它们在广大观众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线话剧团的艺术创作人员十多年来,一直是根据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示,不断端正自己的方向盘,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他们始终坚持以创作反映现实斗争生活、反映革命斗争历史、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为主的革命文艺的创作道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里所报道的只是他们创作生活中的点滴和片断。
反映革命的时代精神
上海南京路上的居民们,对于在这条马路上担负警卫任务的解放军某部八连战士,已经有的认识,有的面熟了。可是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个陌生的战士。他身材瘦弱,不像其他战士那么健壮,年龄看来也比其他战士大许多。这个战士在岗位上严肃认真地执行任务,细心地观察着这条路上的形形色色。
人们看得不错,这个战士的确不是八连的老战士,可也不是新兵。原来他是南京部队政治部的一位机关领导干部、电影剧本《南征北战》、话剧《杨根思》的剧作者沈西蒙。他来八连当兵,一则是为了锻炼,一则也是想要熟悉生活,了解和平环境中战士们的精神面貌。每天,他值勤回来,就和战士们一道学习、劳动。他效法战士们节约水电,不用自来水而从井里打水来盥洗;他学习战士们的认真精神,想尽办法把在马路上拾到的一个小皮夹归还原主;战士们为了不增加公共汽车的拥挤,总是步行穿过市区,到三十里外的农场去劳动,他也决不掉队。每天晚上,当战士们都熟睡了,躺在战士们身旁的沈西蒙却在思索着许多问题:
——八连指战员们许多人在战场上冲锋流血,为人民革命事业建立过功勋。现在革命胜利了,他们却仍然保持着革命战争时期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毫不追求生活享受。这些为毛泽东思想所武装了的革命战士,在这花花绿绿的南京路上打退了从四面八方袭来的“香风”、毒气,经受了和平环境中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考验。他们这种崇高的革命精神面貌多么值得歌颂。但是,他们这种高尚的精神都是表现在一些日常的细微的工作和生活中,文艺创作如何去表现呢?
——要成功地塑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人物固然很难,要通过一分钱、一双袜子、一个针线包等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事物,来刻划人们高尚的革命精神面貌,更是不容易。但是,在全国人民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忘我的、战斗的革命精神和永不衰退的革命斗争意志,不就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么!革命文艺工作者怎么可以知难而退,不去创作反映这种时代精神、对广大人民群众有教育和鼓舞作用的作品呢?
沈西蒙终于决定要来作一次新的尝试。他更深入地去了解生活,了解战士。从八连指战员们的革命精神面貌和模范行为中,他再一次受到教育和启发。这几个月的士兵生活,使他又一次向战士们学到了许多东西,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主题思想和生活素材。
在部队党委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鼓励、帮助下,沈西蒙和他的合作者漠雁、吕兴臣等,付出了两年的时间,经过四五次修改,终于根据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模范事迹,成功地创作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个剧通过战士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事物,深刻地反映了人民解放军艰苦朴素的革命优良传统,和革命战士坚决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在任何环境下不可动摇的革命意志。因此,他们来北京演出,一开始就受到部队首长和各方面人士的重视。
到工农兵群众中去
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排长陈喜的演员马学士,对我讲起一段难忘的劳动锻炼的故事:
一九五八年,根据前线话剧团团部的决定,他和其他十几个男演员到连队去当兵。他们背起背包,向指定的部队驻地——浙江东海中的一个小岛出发。这个岛上大部分地区是悬崖陡壁,演员们一踏上岸,就站在高山脚下了。
这个部队的首长是一些演员过去当兵时的上级,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随后又领他们到营房外面去看看这个小岛的地势。这时,演员们看到在那悬崖陡壁的一面,有人把它从山顶到山脚劈出了一条山缝。首长笑着说:我们的战士决心要把这座山对半劈开,修一条直直的公路,让岛上东西两头的居民来往方便。你们将分派到这些连队去参加劈山开路的工程。
战士们坚强的信念和勇猛的干劲,一开始就使演员们受到激励。他们换上列兵服装到连队去,放下背包就和战士们一道干起来。挖洞,打炮,搬运七八十斤重的大石头,劳动一天下来,全身筋骨又酸又痛。除了完成连队作业外,他们还和战士们一样,帮助当地居民挑水、挖地瓜、烧火、煮饭,主动搞好军民关系。当初战士们把他们当干部,老百姓把他们看成是城里来的人,总是客客气气地对待他们。直到他们完全做到了像战士一样劳动和生活的时候,人们的看法才显著地改变了。战士把他们当知心朋友,居民把他们当一家人。高山终于劈开了,路终于修通了。离开连队时,他们每个人都被评为光荣的“五好”战士。
在革命部队的熔炉中,经受过或多或少锻炼的前线话剧团的演员们,经常这样下连队、下工厂、下农村,和工农兵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战斗,不断进行自我改造。他们熟悉生活,特别是熟悉部队生活,有的还有着长期的生活积累。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连长的四十四岁的老演员宫子丕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扮演老班长的刘鸿声曾经是勇敢的机枪手。……他们曾经为战友们的牺牲而流过热泪,也曾经怀着仇恨的怒火用枪弹射击过敌人。他们的脑海中积累了成百个战士、班长和连营干部的形象,成为他们今日艺术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因此,观众称赞他们扮演的人物,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感情真挚可信。
努力攀登艺术高峰
观众称赞前线话剧团演出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主题思想好,而且认为它通过成功的舞台艺术创造,更有力地打动了观众的心。这个话剧团所以能够演出这样一台好戏,决不是偶然的。
一九六一年秋天,前线话剧团开始排演《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导演漠雁的家里,摆着成堆的案头设计图纸。他曾经为着第二场戏中几个人物的舞台调度苦思通宵,设计达几十次之多。他在排戏之外,几乎每天都要利用中午或晚上的时间,和效果设计一道听音乐录音和唱片,几个月的时间里听完了几十部录音胶带和几十张唱片,从中选出他认为最准确的音乐效果。导演要求自己创造最准确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戏的思想内容,同时也要求演员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同时,还必须运用语言形象和形体动作鲜明而准确地表达出来,给观众以艺术感受。
导演的这种要求同演员们的愿望是一致的。每个演员对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的每句台词、每个细微动作和姿态,都作了精心的设计。扮演连长的演员宫子丕对每句每段台词都找出许多潜台词,排演时,他选出最符合当时规定情景、符合人物关系、最能准确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那种潜台词,用来表现人物。同时,为了表演连长指挥战士唱歌时打拍子的动作,他也琢磨过许多夜晚。扮演春妮的陶玉玲有一场戏不出台,只是在台后念一封信。她便根据信的内容,把每个字都划上符号,严格要求将轻重音、卷舌音、逻辑音以及表现情绪的抑扬顿挫的音调,都念得十分确切,力求用清晰、生动而有感情的语言形象去打动观众。扮演阿香的演员,即使是几句卖花声,她也决不轻易放过。她去上海向熟悉旧上海的人们学习卖花姑娘的叫卖声,并且根据录音,将它谱上音符,反复地练唱。所有的演员都是这样认真地严格地要求自己。甚至只出台走两次过场的修道女的扮演者,也专程去上海徐家汇修道院访问了修道女,认真地模仿她们画十字和走路的姿态,在每一次排演过程中,都毫不厌烦地反复练习着那几个简单的动作。
为了演好这一台戏,他们全团一致关心着集体的艺术创造。普通话水平较高的演员认真地帮助南方同志、山东胶东同志校正字音。剧团中一些主要演员在这个戏中虽然只扮演群众角色,仍然一丝不苟地认真排演;同时还利用时间为其他同志分析人物性格,帮助塑造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集体的智慧、忘我的劳动,大胆的创造,终于使这个剧目达到了令人满意的艺术水平。
前线话剧团的艺术创作人员牢牢地记住毛主席的教导:“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剧团团长张泽易说:今后我们还要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红旗,无条件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改造思想,创造更好的剧目,创造更鲜明的艺术形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工农兵服务。(附图片)
霓虹灯下的哨兵站完节日午夜最后一班岗,将和他的战友们去参加抗美援朝斗争   邓守智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