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保卫公社利益的英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4-11
第2版()
专栏:

保卫公社利益的英雄
新华社记者 康伟中
在我们的国家里,有很多很多的人,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写下了无数英雄的诗篇。这里歌颂的是一个公社生产队的当家人,他满怀革命志气,一贯忠诚劳动,朝朝夕夕为集体事业而操心,最后为了公社的利益,在扑灭公社的一次火灾中,身受严重烧伤而捐献出了他光辉的生命。他就是共产党员、复员军人宋恩珍。
现在,宋恩珍的英雄事迹传遍了黑龙江全省,人们纷纷表示要向宋恩珍学习,要“做宋恩珍那样的生产队长”和“做宋恩珍那样的公社社员”。
在苦难和战斗中成长
最近,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访问了烈士的家乡——黑龙江省庆安县新胜人民公社,听乡亲们忆述烈士平凡而伟大的生平。
四十三年前,宋恩珍出生于一个雇农家庭。他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了,母亲带领三个年幼的孩子,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宋恩珍很小的时候就给地主放猪,曾因丢失一个猪崽而遭到地主毒打,硬逼着他连夜去找回猪崽。当时,他的生活比地主的猪狗还不如。“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春天,宋恩珍的大伯和大哥宋恩福等七个农民上山砍柴,被日本侵略军抓住,残暴的日本侵略军把捕获的中国农民带进山沟,用机枪扫,用刺刀戳,大伯等六个农民死了,只有大哥一人逃回来,一家人见了面,抱头痛哭一场。阶级仇恨和民族仇恨的种子,就这样深深地埋进宋恩珍幼小的心灵里。在家乡得到解放后的第二年,他怀着深仇大恨,报名参加解放军,从此投入了伟大的人民革命斗争的行列。
宋恩珍在部队里担任过侦察排长,作战机智勇敢,曾经数次立功。一九五三年冬天,这位经受过七年战火锻炼的人民战士复员还乡。他回到县里以后,县里打电话要乡里派马车来接他。没等乡亲们套车子,宋恩珍不声不响地就背着背包,从四十五里外的县城回到了家乡。他曾背着这个背包走过半个中国。乡亲们见了宋恩珍,都亲热地围上来问候他。有人说:“老宋啊:你在部队里是排长,回来该到县里找个工作干,当干部总比种庄稼强呀!”宋恩珍回答说:“咱从小是庄稼人,回来还干庄稼活,干革命哪里都一样”。正因为他有这种可贵的品质,他才对工作无分尊卑,能上能下,不存私念,一心以革命利益为重。
革命就要革到底
党教导过宋恩珍:干革命,就要革命到底,不能停步不前。宋恩珍一走上工作岗位,一场新的斗争就在他面前展开了。他当时被选为党支部委员和互助组组长。组里有四户富农经常叫嚷要拆散互助组,他就召集贫雇农开会,揭露富农的阴谋,团结大家坚决走集体富裕的道路。这年,他带领全组农民协力互助,争得了好收成。不久,新的革命任务又提到宋恩珍面前。宋恩珍互助组邻近的史国范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当地成了一面鲜艳的红旗,人们对办合作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让组员们亲眼看一看合作社的好处,这年麦收季节,宋恩珍带领大家去参观史国范生产合作社用马拉摇臂收割机收小麦,用双轮双铧犁翻地。组员们看得着了迷,回来就闹建社。初级合作社建成后,宋恩珍被选为社主任。建社的第一年,宋恩珍曾四次访问史国范,向他学习办社经验。史国范初级社的一些社员开玩笑地说:“老宋啊!为了办好初级社,你快要踏破我们的门槛了。”这一年,他和社员们艰苦奋斗,取得了农业大丰收,这就更加鼓舞了群众走集体化道路的积极性。后来,宋恩珍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群众从初级社走向高级社,一直到人民公社。
在公社里,宋恩珍被选为新安生产大队副队长。为了响应党提出的加强农业第一线的号召,他在一九六二年初下放到生产队。当时,这个大队的第四生产队和第五生产队的社员,都要求宋恩珍去当队长。这是两个生产条件相差很悬殊的队:第四生产队的涝洼塘地多,干农活的好手少,牲畜瘦弱,农具不足,生产上困难比较多;而第五生产队的平川地多,劳动力强,干农活的好手多。宋恩珍的两个哥哥也住在第五生产队,宋恩珍自己在那里还新盖了房子。但是大队党支部为了加强弱队的领导,想把他调到第四生产队去。支部书记向他征求意见的时候,宋恩珍毫不犹豫地说:“党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支部书记向他指出:“去的地方是个弱队,这副担子可不轻呵!”宋恩珍爽快地回答:“支部放心,担子再重,我也把它挑起来。”
“老常干”的志气
第五生产队有的社员听到宋恩珍到第四生产队当队长的消息后,认为第四生产队尽管有个好队长,但是生产困难条件多,要想在生产上赶上自己队,那不是短时间的事。有些社员还夸口说:“我们队种一百三十五亩黄豆,就能赶上第四生产队一千亩地的粮食产量。”第五生产队队长温宏志也担心地对宋恩珍说:“宋三哥!你那个队要想赛过我们,可是难上加难呵!”
宋恩珍把来自第五生产队的这些议论当作鼓励大家前进的力量,他在大会小会上激励社员说:“我们是个薄弱队,底子差,困难多,一定要有志气,发奋图强。今年产量不敢说超过第五生产队,可也不要比他们队低。”他和群众团结在一起,战胜了生产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来到这个生产队以后,首先发现现有的马草只够喂一个月,春耕大忙季节将到,全队十九匹马眼看就有断草的危险。宋恩珍召开队委会研究办法,他提出有一处荒地里野稗子草挺多,割回来就可以喂马。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马上派了几个人去割草,七天就割了四千多斤,一春需要的马草解决了。接着,他们又相继克服了缺绳、缺套、缺犁辕等等困难,最后和其他生产队一样,按时开犁播种。社员们说:“宋队长调算得好,头三脚就叫他给踢开了。”
这年春天,公社领导上要求第四生产队种九十亩小麦。按照当地习惯,小麦都种在头年秋翻地上,可是队里头年的秋翻地只有十五亩。宋恩珍召开队委会请大家想办法。老农葛茂义提出了新的种法:不用翻地条播,改用人工点种,这在当时春旱缺墒的情况下,还有利于麦苗的成活。宋恩珍采纳了老农的建议,果然苗出得齐,长得旺,要求的播种计划完成了。夏收时,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计划也超额完成。社员们说:“我们提出的好意见,宋队长没有不听的。有这样的队长,生产没有搞不好的。”
社员们给宋恩珍起了个外号,叫“老常干”。这是说,一年四季,宋恩珍除了开会外,总是和社员一起劳动。生产中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冬天,他和社员一起上山打柴。春天,他和社员们一起刨粪送粪,扶犁点种。去年夏锄时,他和社员一样干活,还负责检查铲地质量。社员渴了,他就把开水挑到田头,社员们关心地说:“宋队长,休息休息吧,你干那么多事,少铲点地大家还会有意见吗?”他说:“正因为我是队长,我就更得多干一点。”在收获季节,宋恩珍更加忙碌,白天他在地里同社员一起干活,晚间还值班照看场院,有的社员担心他这样干会把身体弄垮,他回答说:“建设社会主义就得忍受些艰苦。”
毫无私心的人
宋恩珍平时像关心亲人一样地关心着社员们的疾苦病痛。天冷了,他帮助一些社员解决缺棉衣的困难;有些社员身体不太好,他就分配他们做轻活。去年春播季节,正巧碰上老农葛茂义家的房子快要塌下来。宋恩珍急得直打转,他想,要是这时抽劳动力盖房子,就会影响春播;但社员的房子要塌下来,这又是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大事。他把队委们找到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大家提出把队里的辅助劳动力组织起来,帮助老农葛茂义盖房子。会后,队委们到各家动员了十五个人,只用八天时间,三间新房就盖起来了。在宋恩珍的操持下,村里盖起了一幢幢新房,可是他自己还住在一座又破又漏的房子里。社员们看不过去,帮助他盖了一间半房子。房子是盖起来了,可是他一直没有顾得上去抹墙。有人劝他请几天假把房屋收拾好,他却忙着割谷子、扒包米、打场……,一直到上冻才抹好半面墙。
宋恩珍处处关心全局和大集体的利益,并且经常用这种精神教育社员。第五生产队是第四生产队生产上的竞赛对手,去年春播的时候,宋恩珍看到第五队大豆播得太稀,就马上向队长温宏志说:“你们不是要同我们比产量吗?种籽播得这样稀,你们的产量是要受影响的。”第五生产队接受了宋恩珍的意见,马上增加了播种量,秋后,这个生产队获得了好收成。去年夏天,阴雨连绵,地里积了水。第五生产队要通过第四队地里的水沟排水,第四队的一些社员不愿意。宋恩珍听说这件事后,就向自己队的社员们说:“咱们不是一个社吗?不能咱队水排出了,让人家队的庄稼淹着,再说全国还是一盘棋呢!”说完,就帮助第五队的社员把地里的存水全部排走。正是第四队排涝最紧张的时候,离队二十里外的一个水库洪水漫溢,眼看就要溃堤决口,公社来了通知,要这个队赶快派人前往支援修堤。有的社员却说:“人抽出去了,家里排涝谁管?”有的还说:“修好了水库,咱们也受不了益。”宋恩珍召集社员动员说:“咱们不能见险不救,要是水库决了口,周围六七个大队都要受害,要是咱们出把力把水库保住了,咱们队即使涝了一点也没啥,凡事得算大账啊!”社员们被他说通了,立即有二十多个青壮年参加了抢修水库的工作。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宋恩珍领导的第四队的落后面貌有了很大改变。这个队一九六二年的粮豆平均亩产比一九六一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五,一年便赶上了他们的竞赛对手第五队。粮食平均每亩产量比第五队高百分之二十一,平均每个劳动日值也比第五队高百分之二十。
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就在社员们喜庆这年农业丰收的时候,宋恩珍为抢救公共财产而受了重伤。这位英勇的共产党员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使人永远难忘。他为了抢救公社财产,连续数次进出火网;他全身已烧得像一根火柱,社员们围拢来帮他灭火,他却高喊:“不要管我,你们赶快救火去!”人们把他送进了医院,发现他的全身绝大部分皮肉和皮下脂肪已经烧焦。在医院中,他同严重的烧伤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医务人员问他动手术能否忍耐住,宋恩珍斩钉截铁地回答:“你们放心,我一定不叫喊,不打止疼针都行。”在动手术的过程中,医生们心疼得满头大汗,可是宋恩珍没有呻吟一声。有经验的医生说:“尽管他始终没有喊一声疼,但给他换药或注射时,从他的心脏和脉搏的剧烈跳动中,可以感到他是以怎样坚强的毅力在战胜难忍的痛苦!”
宋恩珍在病势垂危中,仍然时刻替集体操心,念念不忘他的战友。公社干部和社员们到医院去探望他,他最先问的是:“大队长烧伤了没有?队上的事是谁负责?”“场打完了没有?公粮交完了没有?”“两匹种马救出来没有?”甚至连作酱豆用的大豆是否分给了社员,他都挂记在心。他的右手指被烧得枯焦了,他怀着惋惜的心情对医务人员说:“我没有手,回到生产队还怎么同社员一起劳动?”护士安慰他说:“你别担心,治好了烧伤,你回去还能一样领导生产。”宋恩珍微微地笑了,他说:“是啊,我一定还能为党工作的!”有时,在他发高烧昏迷不醒的时候,还不断地喊着:“救火啊!”“快送公粮!”日夜轮流守护他的护理人员感动极了,他们说: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共产党员,看他在发高烧时说的话,没有一句是关于个人的事,他真是一个没有半点私心的人。
经过八十六昼夜的抢救,宋恩珍终于因伤势过重而不幸牺牲了。消息传到宋恩珍的家乡时,乡亲们感到极大的悲痛,他们为追悼宋恩珍烈士举行了群众大会,许多社员伤心地哭了,他们决心要踏着宋恩珍的脚窝走,大家拧成一股绳,为发展集体生产,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最大的力量。
宋恩珍同志同公社的社员们永别了,但是他那一生为集体而忘我奋斗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附图片)
宋恩珍烈士生前曾对他的爱人刘桂芝说:“队里今年缺少玉米优良种子,将咱们园田地里留下的好玉米种子,交给队里串换。”这是刘桂芝和她的大儿子在挑选籽粒饱满的玉米种子,准备交给队里 新华社记者 胡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