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上山演出日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4-21
第6版()
专栏:

上山演出日记
湖北省襄樊市曲剧团 朱鳞
三月十七日
这次我们深入山区在郧阳演出已经一月有余了。
山区农民是否爱看现代剧?这是我们大家共同担心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这次下来带的反映现实斗争的剧目较多。通过这些天的演出,已经找到了答案:这里的农民不仅愿看,而且是很喜欢看。特别是《血泪仇》演出之后,就有不少社员,有的手持生产队的介绍信,有的是三五成群地找到我们,要求再演。连续演了八、九场,观众仍很踊跃。每场演出时,场内都静得异常。剧中人的悲惨命运,无时无刻不得到观众的同情。台上台下融汇成了一体……
《血泪仇》今天已是第十场演出了。戏进行一多半时,一位陌生人突然闯进了我们的后台。他穿了身褪色的军服,两只眼睛哭肿了,脸上还印着未干的泪迹。他激动地拉着扮演“王东才”演员的双手,声音颤抖地说:“同志,你简直是在演我啊……”悲痛使他不能再说下去。后来我们了解到:这是位转业军人,现在担任生产队长,他的父母、妻子都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惨害的。
三月十八日
为了更深入更直接地为当前的春耕生产服务,今天我们离开了郧阳县城,前往全国劳动模范、治山英雄高华堂的家乡——建设公社红旗生产队进行慰问演出。
一清早,金色的阳光刚刚撒上山头,我们就沿着这起伏连绵的群山小道走去。直到薄暮时分,才到达目的地。这里是千余亩的大果木林,桃、李花开遍山野,盘山渠道像一条洁白的绸带似地盘在山腰,越过了山顶,到处都可以听到淙淙的流水声。……
当晚演出,我们的舞台搭在海拔一千三百余米高的大山顶上。快开演了,可是台下才只坐了十多个观众,我们很发愁。谁知道当我们把乐器一打,顷刻间,四面八方,漫山遍野无数的火把,向这个山头涌来。
晚上十一点多钟,演出快要结束了,只见从西边又出现了一队长长的火把,向我们这里跑来。等他们来到会场,只见来者个个都是敞胸露怀,满头大汗。一问,知道他们是离这里三十多里远的社员。他们终年生活在深山里,绝大多数的社员根本就不知道啥叫“戏”。他们为了赶来看戏,收罢工,翻了七架大山,才赶到这里。
面对着这样的观众,我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眼看演出就要结束了,怎么能够叫他们空跑一趟呢?我忙把情况传到后台。演员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再演,就算演到天亮也是应该的。”散戏时,已是深夜两点多钟了。我们大家并不感到劳累,相反,我们的情绪更加饱满,心情更为愉快。……
三月十九日
上午,我们兵分二路:一路化了装,拿着乐器爬到山坡的梯田上,为正在劳动的社员们演唱。另一路,每人一副担,帮助生产队往田里送肥。社员们怕累着了我们,说什么也不让干。不过他们终于还是被我们说服了。只是他们仍不放心,派人提着茶水,拿着拭汗的毛巾,紧跟着照顾我们。
下午,我们同公社干部以及部分社员,开了个座谈会。听取了全国劳动模范、公社党委书记高华堂同志关于治山的报告,我们感到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谈到演出的剧目问题,社员们对我们演出的《两个队长》很感兴趣。他们说:“我们这里也有‘魏三婶’(剧中落后人物),可也有不少‘刘快活’(先进人物)呀。”他们非常喜欢看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
几位年纪老的社员,一提到我们进山演出,他们都感动得流出眼泪来。六十多岁的堰长感动地说:“几千年来咱这穷山窝里从没来过剧团,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有今天,我保证不让长渠跑掉一珠水,来报答党的恩情。”这虽是几句简短、朴素的语言,它却道出了山区人民内心的感受和对党无限的信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