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扶王山下的动人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4-23
第2版()
专栏:

扶王山下的动人故事
鲁正平
据新华社长沙二十一日电 湖南宁乡县巷子口公社花桥大队的民兵,在社员王克安家不幸失火以后,群策群力为受灾者盖起了一座新房子。他们的阶级友爱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最近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军区的表扬。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在《新湖南报》上题词:“花桥大队民兵是全省民兵的好榜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
在湖南宁乡县巷子口公社,社员们都称赞花桥大队的民兵风格高。据说他们的事迹已经飞过了高高的扶王山,传到外县去了。
花桥大队座落在沩水上游,扶王山和岩头山像站在南北两岸的巨人,护卫着这美丽的山冲。近几年来,这个大队的社员,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但是,在集体的欢乐中,有时也会发生个人的不幸。就在今年一月十日的上午,曲尺生产队贫农社员王克安的房子突然失火了,当时社员们都在田间劳动,等赶到现场,已经抢救不及,一家五口,除了抢救出一些衣服和被褥以外,房子烧光了,粮食也烧光了。事情发生以后,大队及时给王克安救济了粮食和钱,并且把他一家暂时安置在社员戴继荣家里住。可是五口人没有一间房子,长期下去怎么行呢?于是这个大队的民兵想出一个办法,要帮助王克安重建家园。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火灾发生以后
王克安的房子失火后,花桥大队的民兵都在考虑着一个问题:怎样帮助王克安克服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呢?他们回忆起前些时在民兵中所进行的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感到作一个民兵有责任帮助阶级兄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产党员、曲尺生产队民兵排副排长罗石桥,在失火的当天夜晚,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他想:“王克安解放前给地主挑脚,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解放后分了房子、分了地,参加了高级社、人民公社,眼看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可是现在遭了这场灾,生产和生活就会发生困难。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又是民兵排的副排长,我不能看着不管。”他的老婆看他睡不着,以为是救火时手上烧起的几个泡疼痛难忍,就安慰他说:“手还疼吗?我给你用热毛巾敷一敷好不好?”他说:“你想到哪里去了,烧这几个泡算什么。你快睡吧!”说完以后,又陷入沉思,忽然一个响亮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回响:“要解决个人困难,就要依靠集体。”这是支部书记在给民兵上政治课时说的一句话。他心里一亮,自言自语地说道:“啊!集体!我不是可以发动民兵帮王克安修房子吗?对!明天和大家商量商量。”
第二天,罗石桥一边劳动,一边把他的想法告诉了本排的民兵。他想好了要用一些道理来说服他们,可是他刚一开口提这个问题,大家就满口同意。有的说:“王克安和我们一样,过去都是受苦人,帮他克服困难是应该的。”有的说:“我昨天晚上也想,怎样帮他克服困难,再一想又感到自己的力量太单薄,你说的办法再好也没有了。”还有的说:“解放军处处关心人民,我们这样做就是学习解放军的样子。”他们还想到:大队已为王克安暂时解决了住处,救济了粮食和钱,现在他家里缺的是小菜。晚饭以后,他们就送了一些菜去。这个消息传到了其他生产队民兵的耳中,一连多少天,每天都有民兵给王克安送菜。先后有一百多个民兵送去了两百多斤菜。
都同意修一栋新屋
一月十四日晚饭以后,罗石桥找到大队党支部书记龚关五同志,向他反映了民兵为王克安重建家园的要求。龚关五说:“你们的想法很好!”罗石桥赶忙说:“我们什么时候动工呀?”龚关五笑着说:“你们别急,各个生产队的民兵都有这个要求。依靠群众,什么困难都好解决。支部准备今天晚上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这天晚上,支部召开了紧急会议,专门研究为王克安重建家园的问题。在会上大家都同意修一栋新屋,但是有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个是出工记不记工分?再一个就是材料怎么办?大队只能解决一部分,还缺很多,特别是缺砖和木料。要是现打泥砖,费的工就更多,而且时间也来不及。木料呢,这个大队没有山林,烧柴都有些困难,哪里去找这么多呢?支部书记说:“有困难就要依靠群众解决,明天全大队分排开民兵会,让大家讨论讨论,办法就出来了。”
第二天晚上,民兵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首先对修房记工分表示了意见。罗石桥说:“我们排早就商量好了,不能要工分。平时生产,应该按规章办事,做一个工记一个工,这次为了帮王克安克服困难,要工分还叫阶级友爱吗?王克安的房子烧了,他找哪个记工分去?”支部委员反复征求大家的意见,意见只有一个:坚决不要工分。话题转到砖的问题上,曲尺生产队民兵排长陈宝钦说:“陈普先有四百块土砖,准备春节以后起屋用的,先借来用,以后我们另打土砖还他。”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这个问题也算是有了眉目。屋上盖的草怎么办呢?罗石桥说:“这好办,大家每个人凑点就有了,我拿出二十捆稻草。”至于木料,大队可以想办法搞一些。”还差几十根,在罗石桥和陈雪坤俩四出张罗下,也很快解决了。
出工的民兵总是超额
材料筹集齐全以后,春节也过去了。支部确定二月十八日开工,并且确定支书副书记、民兵营副教导员萧正洪同志领导这一工作。每天,出工的民兵总是大大超过原定名额。横冲生产队民兵刘福元一连做了六天,动员他回去,他就说:“你们只要想想我过去受的压迫,就应该再让我干一天。现在党领导我们翻了身,我又参加了民兵,阶级兄弟有困难我不应该帮助吗?”曲尺生产队基干民兵李庭跃是远近闻名无师自通的巧手,他能做木匠、泥水匠活,还能做漆工。他一连做了九天工,每天收工时通知他第二天不要来了,他满口答应,可是第二天又来了。别人不让他干,他就说:“帮助社员克服困难,是我们民兵应尽的责任。”这句话说一两次还能说服人,可是天天这样说,有的人就不同意了。他们说:“当然是民兵应尽的责任。可民兵不是你一个人呀!我们大队一百多个民兵,责任都让你尽了,别人还尽不尽?”说得他没办法了,他就找窍门,缺木工他顶上木工,缺泥水匠他就顶上泥水匠。
在开工以前,支部就作了规定,曾经为筹集材料而工作过的人不出工。可是开工以后,陈雪坤又来了。他的理由是:过去搞木料不算工,该让我再干几天。不少人为了替王克安修屋而操心,还不知道陈雪坤家里所发生的事。原来陈雪坤的妻子在二月十五日生了一个男孩,他本来应该在家里照顾妻子做月子,但是他想到王克安,想到自己过去给地主放牛时的痛苦生活,他感到赶快把王克安的房子修起来,比自己的事情更重要,于是他同妻子商量好,从十五里路远的南丰大队把岳母接来照顾妻子,自己来参加修房子。
新旧社会鲜明的对比
新屋建成了。这栋新屋比原来的房子又高又大。扶王山在向它泛出春天的微笑,沩水在它的面前缓缓流过,潺潺的河水,唱出了一曲集体主义的赞歌。可是高高的扶王山还记得,流不尽的沩河水还记得,花桥大队的老年社员也还记得,就距离这栋新屋十几米的地方,也曾经发生过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九四六年的冬天,贫农陈冬生的房子也在这里烧光了。当时,陈冬生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欠了地主的账都还不清,哪有钱来修新屋呢?没有办法,他只得带着兄弟陈祝生去讨饭,有时住在破庙里,有时住在桥底下,他们的眼泪洒在扶王山上,洒在沩水河旁。直到解放,他才恢复了人的生活,修了新屋,成了家。
这些事都是五十二岁的王克安亲眼看到的。他想,在解放前,要是碰到这样的事情,不知道有什么灾难会落在他夫妻和三个幼小的孩子身上,他感谢党救了他,感谢民兵向他伸出阶级友爱的手,他几次为此感动得流了热泪。他对支部书记龚关五说:“要不是有党,有人民公社,有民兵同志帮忙,我这一家只有讨饭一条路……。”他表示要努力搞好生产,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件事对全体社员也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横冲生产队老社员刘采才说:“要是没有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毛主席教育下的好民兵,王克安也会和陈冬生一样,住破庙、住桥脚。共产党的恩情,我们永世永代都不能忘记啊!”(附图片)
社员王克安的新屋正在盖顶 毛国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