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南海潮》的几个特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4-27
第6版()
专栏:影评

《南海潮》的几个特色
秦榛
有一个观众,看了影片《南海潮》之后,曾写了一首诗。诗的开头两行是:“《南海潮》,浪头高,怒潮冲天唤风暴。”接着以诗句叙述了影片的革命斗争内容,而最后的两行是:“抚今追昔思潮涌,影片教我阶级仇恨永记牢。”这里不谈诗写得怎么样,但前后几行诗却相当中肯地点明了影片的一个重要方面:《南海潮》的创作者们是以怒潮般汹涌的感情来描绘南海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而作者们的“抚今追昔”的构思,以革命历史来教育群众的意图,也是相当鲜明的。
热情充沛、爱憎分明,是影片《南海潮》的特色之一。影片描绘了一九二七年以后,南海人民在革命的艰苦年代里的生活和斗争,反映了当时渔民们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觉醒与反抗。影片通过渔民老郑一家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出千百万贫苦渔民的共同命运。影片对渔民们的苦难生活和坚强的斗争,寄予了满怀同情,对于青年一代渔民的斗争性格的成长,给了热情的称颂;而对地主、渔霸、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其鄙视、憎恶和愤恨的感情,更溢于言表,历历可见。
阿彩和金喜,是作者深爱的两个人物。影片描绘了阿彩的强烈性格:她对金喜有着真挚而热烈的爱,对生活有美好的愿望;她坚强不屈,抗拒了地主渔霸的诱骗和逼迫,敢于在地主渔霸的威胁面前,毅然纵身跳下海里,游到渔船上,和金喜结为夫妇。金喜也被描绘得淳朴、直率、刚强而可爱。他对阿彩的一颗诚挚之心,在影片所描绘的十年来长久岁月里,展示出他水晶般纯洁的感情,这是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胸怀的写照。他对地主渔霸“老狗头”和狗腿子,有深刻的仇恨,小伙子刚强的反抗性格,显示出劳动渔民的坚韧气质。
作者把自己浑厚的热情,灌注在这两个形象之中。描绘严酷的斗争情节时如此,描绘日常劳动生活时也如此。小阿彩和小金喜青梅竹马时期玩“娶新娘”的游戏,表现了作者对于他们的热烈的抚爱和亲切的感情,使观众情不自禁地对小阿彩和小金喜产生深厚的感情。金喜赌钱输掉了衣服的那场戏,观众也会深深地感到作者对他的那种既是疼爱又是无可奈何的真切感情。
高仁利父子的形象,则从内到外,都给人一种憎恨和厌恶之感。通过一些具体的情节:如老郑因脚烂了,穿上了鞋,而高仁利却逼他把鞋子脱下来,并把他的鞋子抛到海里去;把金水打得鲜血直流,并逼他在账单上打手印;再如高仁利那些把剥削渔民看成是天经地义的混账话,高子端的油腔滑调,轻佻而洋洋自得的神态,深刻地揭露了他们的狠毒、贪婪和伪善的丑恶心灵。影片虽然并没有特别在外形上丑化他们,但通过演员的生动表演,这两个人物的丑恶形象却活脱在银幕上。
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而在处理上又丰富多姿、通俗易懂,是影片《南海潮》的又一特色。影片以一对青年悲欢离合的故事为核心,展开了激昂的斗争,有苦难的生活史,有抒情的南海风习。影片在叙述故事的方法上,既互相交错,又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它所描绘的时间虽长,而在情节上则既有埋伏在先,又有呼应于后。作者善于用对比、重复的手法,引起观众的联想和回忆,因此,尽管它所描绘的时间较长,情节变化比较多,但仍然使观众感到有条不紊,清晰流畅。例如阿彩与金喜之间的情节,从金喜给阿彩送石斑鱼、玩“娶新娘”,到十年之后在封建统治者面前并肩反抗、结为夫妇的描绘,使人既感到有发展有变化,又有紧密联系而不中断。又如地主渔霸对老郑一家的剥削和压迫,十年前高仁利压秤、杀价收老郑的鱼,并逼老郑认了他的阎王债,而十年后,高仁利又强迫金水在一辈子也还不完的账单上打手印,这都在影片中形成了很好的联想与呼应。
曲折动人的情节,丰富多彩而又通俗易懂的艺术处理手法,是中国群众所喜爱的,影片《南海潮》的这一特色,正是它获得观众赞赏的主要原因之一。影片《南海潮》编导者之一蔡楚生同志是创作实践经验最多的艺术家之一,他懂得观众的心理,因此这部影片比较成功地采用了群众所喜爱的艺术手法。
影片《南海潮》也还有一些不能尽令人满意的地方:影片后半部,尤其是结尾,调子显得低沉了些。诚然,现在的影片,只是整部影片的上集,昂扬的斗争和胜利的情节,将在下集展开,但作为一个独立放映的上集看来,它的情节的安排,我觉得还是以比较高昂的情绪为结束好一些。影片中有些戏进展也嫌缓慢,如阿彩和金喜结婚后月夜谈心那场戏,就拉得过长了,因为这场无言的戏,本身并不具有更多的内容,渲染得过多,就有拖沓之感。此外,张伯从广州的战斗中撤退,金喜等在渔船上与日寇搏斗等等,在情节安排上似还有不够合理和周到之处,因此使人感到缺乏真实性。后一场戏虽然在处理手法上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技巧也很熟练,但总使人感到生活的真实性不够充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