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在曲折的道路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5-04
第2版()
专栏:

在曲折的道路上
 宋琤
要不要大面积种植双季稻,在中共岳阳县委和群众、基层干部之间,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分歧。很多群众和基层干部反对种双季稻,或者主张种得“越少越好”。岳阳县委则坚定地认为种双季稻是符合岳阳县当时情况的一项主要增产措施,不应该把它一棍子打死。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岳阳县委的调查组来到了郭镇大队,召集干部们开会讨论。干部们说,既然县委重视,就种上一点试试。全大队准备种双季稻三十多亩。调查组说先不忙决定,大家一起到田里看看再说。他们花了几天时间到田里做调查,调查完了再做计划。这时,群众和干部的看法都改变了。各队研究的结果,确定种双季稻二百四十多亩。
各区、各公社的党委,也都学习县委的榜样,到生产队去调查,依靠群众,具体分析,确定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反对双季稻的一股风终于扭转过来了,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种植双季稻这一主要增产措施,被肯定下来了。
* * *
当时,群众反对种双季稻并不是毫无原因的。
十年前,岳阳县并不种植双季稻。试种双季稻从一九五二年开始。头几年,岳阳县委采取了积极、慎重的态度,到了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双季稻发展到十五、六万亩,每亩平均产量比单季稻多二百来斤。顺利,使得岳阳县委在安排扩大双季稻的种植面积时,头脑一时不够清醒了。当时,群众的积极性的确很高,种植双季稻所必须的水利条件,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是,当时岳阳县委没有认真计算各种客观条件,觉得只要群众的积极性高,就能创造各种条件。在“越多越好”的思想指导下,双季稻的种植面积,一下扩大到三十三万亩,超过了水利、肥料等客观条件的可能。
恰如其分地认识工作中的问题,常常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一年双季稻虽然种多了,可是,由于群众干劲大、风调雨顺,全年几乎没有遇到什么灾害,加上又有一些特殊的肥源,结果,仍然是一个特大的丰收年。大丰收,全县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使双季稻种植过多的矛盾没有充分暴露出来。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有一万七千多亩双季稻没有收成,少数地方的双季稻产量相当低,或者劳动力过于紧张等等,也都被大丰收掩盖住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九五九年,岳阳县遭到了百年未遇的大旱灾,全县受灾减产,双季稻种植多少才合适的问题仍然没有引起注意。
一九六○年,岳阳县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又不适当地扩大到四十万亩以上。当时,水利条件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在急于补救减产损失的情绪支配下,岳阳县委对水利条件的估计大大地超过了实际限度。而这一年,又碰上一百多天未落雨的大旱,灾情的严重程度超过了一九五九年,粮食产量继续下降,双季稻种植过多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了。
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工作中的缺点交错在一起,就使得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认识又发生了片面性,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归罪于双季稻,双季稻种植过多的恶果被夸大了。在酝酿一九六一年的种植计划的时候,群众和基层干部对于种植双季稻的意见都是“越少越好”。
* * *
在这一股风面前,岳阳县委之所以能够保持清醒和坚定,是因为他们对实际情况作了初步的分析。
最初几年试种双季稻的情况证明,只要水利、肥料、劳动力等条件具备,种植双季稻一般每亩可以比单季稻多产一百多以至二百来斤稻谷。一九六○年减产,首先是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双季稻种植过多只是加大了减产的幅度,不是减产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能因为工作中的缺点就把双季稻一股风吹掉。当然,认为双季稻种得“越多越好”,那是一种盲目性;现在又认为“越少越好”,仍然是一种盲目性。岳阳县委认为,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例如,是不是全县双季稻的收成都不好?有没有收成好的?收成不好的队里有没有收成较好的田块?按照当时的条件,究竟种植多少双季稻比较合适?湖区、平原区、丘陵区、山区,哪些地区适合多种,哪些地区不能多种?在一个社、一个队里应当怎样安排?在群众和基层干部中为什么反对种植双季稻的人很多?……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一个一个地弄清楚。于是,岳阳县委书记带领调查组到郭镇大队去,依靠群众,“解剖麻雀”。
郭镇大队的双季稻,一九六○年种了七百多亩,只有一百多亩有收成。县委调查组和群众、队干部一起到田里去逐丘查产量,计算条件。大家从那有收成的一百来亩中发现了几十亩高产丘,每亩产量七百来斤。这些丘所以能有好收成,大都是因为水利、土质、阳光等条件适宜种双季稻。这证明,双季稻在这里并不是根本种不得,问题在于条件。条件具备,种了就有好收成;条件不具备,就要减产。郭镇大队具备必要条件的田也决不只三五十亩。计算了全队的劳力、肥料来源,一丘一丘地分析了水利和土质、阳光等条件,发现具备种植双季稻条件的水田有二百多亩。这样,也就弄清楚一九六○年的毛病是超过了客观条件,种得太多了;一百多天的大旱更加扩大了这个矛盾。分清了是非,反对种双季稻的一股风自然消散了;分析清楚了条件,双季稻的种植面积也就容易确定了。
岳阳县委在依靠群众调查研究的同时,也对群众的思想状况作了具体分析,发扬了正确思想,纠正了片面认识。县委调查组初到郭镇大队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干部和群众都反对种植双季稻。可是,一经仔细观察,群众的表现却又并不完全相同。引起县委注意的是,有几个有经验的老农却保持缄默。县委的同志特意征求他们的意见。一位老农提出了比较实事求是的看法:“双季稻是种多了,可也不能说种双季稻完全不行,水利条件好、肥料足、阳光好的田,种了确实能多收。”这些老农就成了调查组依靠的骨干。经过调查研究,群众中的不同态度就看得更加清楚了。那些有顾虑的老农,这时态度也坚定了,他们理直气壮地向群众解释。最后,群众都同意根据客观条件确定双季稻的种植面积。
* * *
农业生产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自然条件和耕作措施同时发生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有时两者统一,有时两者对立。作物生长的状况和收成的好坏,究竟自然条件的作用是主要的,还是耕作措施的作用是主要的,常常并不容易判断,人们的认识有时也就难免产生错觉或片面性,领导农业生产的工作也就难免要经过或大或小、一次或多次的曲折。岳阳县种植双季稻这件事情正是如此。
在事情发展的曲折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头脑的清醒,力求减少认识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就需要像岳阳县委那样,依靠群众,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认识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考验群众观点的过程。像岳阳县委那样,在领导的认识和群众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分歧的时候,仍然毫不犹豫地找群众商量,需要有坚定不移的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中必然有正确的意见,相信多数群众必然会接受正确的意见,相信群众的意见必然会使领导思想变得更周密更完善。如果县委不是走出办公室到群众中去,而只依靠自己去苦思冥想,就决不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 * *
经历了一度的挫败以后,岳阳县种植双季稻的工作又稳步地向前发展。一九六一年,在解决了干部和群众的认识问题,分析了客观条件以后,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和分布状况都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一年虽然仍有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二十三万多亩双季稻的收成都比前一年好。一九六二年,岳阳县播种了二十八万亩双季稻,获得了丰收,双季稻的平均产量每亩比单季稻多一百五十多斤,双季稻的威信又重新树立起来了。
由于各个公社、生产队干部的工作经验和水平不同,少数地方的工作薄弱一点粗糙一点,这些地方的双季稻种植面积实际上要低于客观条件所允许的水平。今年岳阳县委将要加强对这类生产队的具体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种植面积。在那些种植双季稻已经获得很好的效果的地方,今年春天也都通过讨论生产规划,发动群众逐块地调整双季稻的种植面积,采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各种措施,争取双季稻能够更大幅度地增产。
在改种双季稻的曲折过程中,岳阳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都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认识,学到一些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这些,在今后的其他工作中,将会发生深远的影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