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武装思想展开斗争——电影《燎原》观后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5-04
第5版()
专栏:

武装思想展开斗争
——电影《燎原》观后记
略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电影《燎原》,正像它的名字一样,作者以艺术的语言、画面、动作,生动地反映了蕴藏于工人群众中的革命力量的生长、发展和壮大。
同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一样,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电影形象地反映了这个结合的过程。
当马克思列宁主义离开工人运动与人民的革命斗争的时候,当马克思列宁主义仅仅停留在书斋研究的时候,它对变革现实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但是,一经群众掌握,立刻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工人阶级还没有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的指南的时候,他们虽然身受剥削、压迫之苦,但不知苦从何来;他们虽然有着巨大的力量,但对自己的力量看不清楚;他们虽然要求斗争,要求革命,但不知从何着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擦亮了他们的眼睛,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并从斗争中锻炼出他们的机智与才干。
初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员雷焕觉来到矿区。他是从办工人夜校开始自己的革命活动的。我们不妨看一看这么两段情节:
雷:“工友们,都来念书吧。……”
工人:“工字不出头,念了书也翻不了身。”
雷:“这位工友解错了。工字顶大,你们来看……”(指着广告上的字)“上顶天,下立地,工人两个字加起来那就是个天字呵。你们说,还有比天大的吗?”
这绝不是什么文字游戏,而是诱导工友们对自己的传统看法,从新加以审查;同时,提出了一个“工人力量有天大”的新观念,打开了工友同志们思考的通路!
雷:“……我们工人一天好挖一吨煤……”
“现在世界市场上一吨煤的价格是十六块大洋。可是东洋人拿走我们的煤一吨才算三块钱。这样,我们工人的血汗就叫帝国主义喝去了五分之四。”
“可剩下的这三块钱,我们工人拿多少呢?”
“按照矿局的规定只有二角七分钱。就剩下这一点点再加上工头的七折八扣、层层盘剥,落到我们工人手里还有多少呢?”
工人:“十个大铜板哪!”
工人:“不讲我们还不知道呢!”
真理总是那么单纯和具体。但是,当它被蒙蔽着的时候,又总是带来许多奇奇怪怪的思想。有的工友唉叹自己的命运不好,有的工友埋怨自己前生造了孽。……拆穿来看,原来是那么明白和清楚。因为受剥削、受压迫是每一个工人的亲身感受。还有什么事比自己亲身感受的更容易理解呢?
一个工人夜校,是星星之火;对工友们解剖一个“工”字,是星星之火;向工友们上一堂什么叫剥削的课,是星星之火。无数星星之火种在工友们的心里,党早就预计到它有朝一日,会燃起革命的熊熊烈火来。而且果然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火!一部革命史就是这么写着的:一开始,革命的活动总是星星点点的,然而,它的生命力极强,是任何反革命力量所扑灭不了的!
团结就是力量。当工友们还没有组织起来的时候,很容易被反动派各个击破。但是,一经组织起来,特别是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组织起来,那就正如雷焕觉所指出的:顶天立地,力量和天一样大。幕首的一场谈判与幕尾的一场谈判,恰好是鲜明的对照。清王朝时代,由于那时工友们还没有自己的组织,工人领袖萧昌定中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在谈判桌前,在血泊中倒下去了。同时,工人的革命斗争,也在反动派的武装镇压下瓦解了。幕尾的一场谈判,完全不同于前了。这时,工人有了自己的组织——俱乐部,有了自己的领导者——共产党。历史会有某些重复,历史又是向前发展的。虽然同是一个地点,虽然同是一场谈判,虽然反动派同是掌握着全部的武装力量。然而,一个在谈判中失败,一个在谈判中取得了罢工的全盘胜利。
革命需要斗力,更需要斗智。大罢工开始了。俱乐部代表工友们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这样的口号,乃是高度的革命策略的运用;这样的口号,哀而动人;这样的口号,不仅为先进的工友所理解,而且易于为中间的、甚至落后的工人所接受。即使在剥削阶级的营垒里,在这个口号面前,由于各自利益的不同,也难于把意见统一起来。这样的口号,团结了工友的大多数,又起着分化剥削阶级营垒的作用。
在一张“罢工宣言”前面,若干人物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孙校长:“‘我们要活命,我们要饭吃,迫不得已以罢工为最后手段’。唉,王连奎这班人也实在逼人太甚啦!”
商人甲:“工人真是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哪!”
商人乙对着商会会长沈光头:“会长,再这样拖下去,我们没有生意做,也是不得了嗳!”
连孙校长、商人也站在工人的一边,至少没有反对罢工。吴晓岚、王连奎等极少数人完全孤立了。
公开的与秘密的、合法的与非合法的、室内的谈判与室外的声势浩大的群众队伍相结合的斗争手段,交替互用。显示了我们党、显示了工人阶级的智慧!

电影相当洗练、集中和概括。作者根据大量的素材,成功地进行了艺术的处理。
资方为了保护矿产,不顾工人死活,在瓦斯事件中封井的恶行,本来就是很“平常”的。我在《红色的安源》一书中,就看到两起,其中有一起写着:
一九一七年八月,矿上发生了一场空前瓦斯大爆炸。资方立刻封闭巷道。“风道里不断传出‘哎呀!’‘救命呵!’的呼声,被封闭在里面的工人,不顾一切地向前爬!向前扑!一个黑团团的工人连爬带滚地站了出来,但工头不准人去拉一把,只顾?喝着指挥大家堵泥。快封闭上的井口伸出一只手来,随即传出了全乃的爸爸黄忠的悲惨的喊声:‘全乃妈!全乃……’等全乃妈扑上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读到这些地方,自然也是很揪心的。但是,书上的记载,远不像电影那么具有感人的力量。这不仅仅由于电影有可视的具体形象。而且因为这个具体情节体现在张老耿这个人身上,这个具体情节又与两个工人家庭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张老耿是个安分守己、但求牛马不如的生活能够勉强过得下去的人,仍然免不了遭到阶级敌人的毒手。同时,以这个情节为契机,由此引出了猛子的被捕,秋英的被工头逼死……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两个工人家庭的深仇大恨,是如此令人刻骨铭心。
虽然生活与艺术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电影成功的艺术概括,确实收到了更集中、更强烈的效果。
电影气势澎湃,一气呵成。但不乏精细的笔触。工人从做牛马,到做一个不挨打、不挨骂的人,到争取做国家的主人、世界的主人。条理清楚,色彩鲜明。
萧昌定被敌人枪杀了,在敌人的“公堂”上,留下一滩鲜血。这血,是一笔账,一笔血海深仇的账。仇恨涌上了猛子的心头。他拿起一把柴刀去复仇。他嫂子阻止他,老雷也阻止他。嫂子阻止他是怕他吃亏;老雷阻止他是启发他的阶级自觉。猛子扑倒在桌上,失声痛哭。那把复仇的刀,抛在一边。仇就不报了吗?不。猛子的失声痛哭,是向复个人之仇的思想告别;也是复阶级之仇,人民之仇的革命行程的起点。猛子从此加入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行列。罢工胜利了。刘德平问猛子:“工人万岁也喊得?”猛子回答:“喊得,当然喊得!我们工人将来就是要坐天下的。”从萧昌定到个人复仇的猛子,到复阶级之仇的猛子,到确信工人将来会坐天下的猛子,不单是个别工人的问题,而是标志着整个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其中的关键,是有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雷焕觉的形象,易猛子的形象,张老耿的形象、易老倌的形象,写得成功,也是演得成功的。
看到雷焕觉,很容易想起《红色风暴》中的施洋。两人都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不尽一样。施洋是律师,雷焕觉是工人夜校的教员、工人俱乐部的主任。不同的职业特点,规定了雷焕觉要比施洋更加含蓄些。作者正是这样写的,演员也正是这样演的。工人夜校老雷教书的场面,猛子结婚老雷前去送礼的场面,春节老雷向工人拜年的场面,瓦斯事件中老雷帮助抢救工人的场面,……不同的场面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老雷处处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中间。他深知群众的疾苦,他是那么平易近人。他同普通工人又不尽一样。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所武装起来的共产党员,是工人群众的领导人。凡事他看得远,想得周到。平凡中显示了他的不平凡。在与敌人短兵相接、针锋相对的时候,他又是大智大勇,从容不迫。郑海生被工头打死了。工人群众把矿长吴晓岚、总监工王连奎围住,两造坚持不下。这时,王连奎勃然大怒,拔出手枪。雷焕觉指着王连奎,厉声斥责:“把枪放下!”平常看来,也许你以为雷焕觉是文弱书生。然而不然,一到紧要关头,他真是说得出,做得出。这一声“把枪放下”,吓得王连奎周身发软。打下了敌人的威风,伸张了革命的正义!在复工谈判中,老雷在舌战群魔之后,一方面是敌人走投无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另一方面是老雷在怡然翻阅条件书。他是那么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一定能够取得罢工的胜利。感动人的情节与场面,不一定都是尖锐的、直接的冲突,也可以体现在相对静止的刹那间。
易猛子是在赌场上为自己的阶级兄弟打抱不平中出场的。坚强、勇敢、敢作敢为的性格一下子就站立了起来。他的不进夜校,固然是他认为读书不顶事。更主要的是,在他看来,穿长袍的先生,不可能同工人兄弟一条心。但当事实证明了他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时候,他也能幡然悔悟,忠心地服从老雷的领导。他是这样心地坦然,明白如镜。当老雷正在讲解什么叫剥削,我们看到他猛然推门而入;当瓦斯事件发生,我们看到他奋力抢救难友;当郑海生被工头打死,我们看到他仗义执言。……他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迅速地成长着。可是,此后他的性格,就看不出有多大的发展。
张老耿、易老倌是老一代的工人。老耿是个怕事的老好人,他的死,说明了在残忍的阶级敌人压迫之下,即使是但求苟安,也不可能。易老倌本来是比较刚强的。但是,萧昌定的死,也在他的思想上投下了阴影。他渴望着斗争。但是斗争能不能胜利,他又一直缺乏信心。他对自己胸中燃烧着的愤怒之火,常常勉强地加以克制。又由于他有丰富的经历,他有时看问题,比年轻人深远。……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得很有分寸,也演得很有分寸。
反面人物形象方面,吴晓岚是成功的。阴险毒辣,好用权术。披着“文明”的外衣,干着杀人的勾当。他比起王连奎那样的一个武夫来,更加难以对付。但是,他的表里不一,也常常露出可以被我利用的漏洞。
电影也有一个常见的缺点:显得前紧后松。当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情节有所发展的时候,那是血肉丰满的;但是,当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情节,一出现停滞的现象,就或多或少流于过程的交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