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白洋淀席苇业的今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1-14
第2版()
专栏:

  白洋淀席苇业的今昔
席苇是白洋淀的特产,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淀区共有七十一个村产苇。据不完全的统计,有苇田六万五千亩以上。苇的常年产量,平均每亩能收十二大个(一个能织丈席五领),每年产苇近八十万大个,除去三分之一的修房和烧柴苇以外,三分之二的织席苇,如完全织成席,约织三百万领上下。
抗战以前,席的用途很广,销路也畅通;可是苇地大部分掌握在少数的封建地主手里,地主多把苇田出租给“二东家”,成立“席锅伙”,雇人打苇,高价卖给贫苦的织席户;同时,还拼命压低席价,使席民得利很小;再加上高利贷的剥削,和投机粮贩的操纵粮价,这就造成了广大席民“擦裆磨裤(指织席)至死不富”的穷困生活。
抗战以后,日伪统治时期,先后建立了“席苇联合会”等伪组织,直接受天津日寇军部领导,决定苇子为“军用品”,私人不得买卖;规定官价,强行征购。民国三十一年“五一”扫荡后,日伪为了保护它的津保航线,便于“清剿”,割掉了大清河新安境苇子三十多顷(五、六月间割了就死)。另外,因为敌人的敲榨勒索,群众也没力对苇地加泥(施肥),使苇子的产量和成色一年年的下降。有些席民,因为席不值钱,把苇地改种别的庄稼。特别在民国三十二年,敌祸加天灾,苇子歉收,织席还不如刨地梨。当时,织出席来运到新安去,还得花钱运动伪大乡,所以一领席只能赚三两多小米面。这年麦收时,各村普遍饿死人。只端村就饿死了一百四十多个;一般小村饿死也不下三几十个。曲堤一天就饿死了七个。
民国三十二年秋,白洋淀被我军解放以后,民主政府特设隆昌商店,专门经营席苇业务,扶植人民的织席生产,解决生活困难。一面有计划的组织席子出口;一面又打开内地销路。在部分村庄还建立了收席小组,这样席民和商店都减少好多麻烦。日本投降后,白洋淀的人民在共产党和民主政府领导下,也先后实行了减租、清算、土改等政策,使大部席民有了苇地;实在没有苇的,公营商店进行了调运,也保证了原料的供给。在掌握席价上,据去年全年的统计,每领丈席保持为五斤十两玉米的利润,在旺月(冬季和春初)达六至十斤,背月(五、六月)在二斤上下。
为了打开席子的销路,公营商店拿出了二万四千八百多元(新币),带动了相当于此数三倍的私资,合营了十四个席店,在民国三十五年全年,完成了三十二万领席子的收买,和三十万领席子的出口。
可是,当时只注重了刺激产品的增多,却忽略了质量的提高,以致影响到席子的推销。去年公营商店提出席子整庄,在集上和乡村广泛的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开始打破了群众见货快就偷工减料的错误思想,认清了公营商店整庄的目的,席子的质量就随着提高了。同时,商店按席子用途的不同,在整庄上注意了不单是提高质量保证尺寸,而且根据销售情形进行收买,保持销售信用,划分货色,创造牌子货。宏利分店曾规定在席子上贴商标,发扬创牌货。
今年淀区水灾严重,粮食减收,苇田虽也减收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但以织席生产,成了灾民的主要生活依靠。民主政府更加注意了对席民的大力扶植,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县生产推进社和公营隆昌商店,调运了苇子五万零三百七十九斤,供给当地席民作原料。九、十月份,席的产量大增,据端村、新安等七个主要集市的统计,每五天共上席九百多捆(八尺的每捆三十领,九尺的二十七领,丈二的二十三领);可是因为销路不畅等原因,受些影响,产量稍减。经过县生产推进社从多方面联系,积极找销路,并发动私人组织运销,到十一月中旬,席的产销又显活跃。现在安新全县有一百二十四个村庄十万以上的人织席,能大部或全部靠织席解决生活问题。大田庄有一百九十五户织席的,占全村户数的百分之四十七强。如孟春、孟琴等五个小闺女的织席组,一天平均织席十领,一个人能赚三十元(新币)。这村为便利群众生产,还建立了供销合作社,一个月的工夫,调运了粮食六十石又一万二千斤,和一船竹货,供给了社员用;还推销了二百领席,社员感到很方便。县生产推进社,正计划先在老河头,关城等几个产席的主要村庄,建立起供销合作社,通过重点,推动全盘、使席业更得到长远的发展。
                        (冀中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