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赵树理怎样成为作家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1-16
第4版()
专栏:

  赵树理怎样成为作家的?
王春
赵树理同志的作品大家都爱读,因此大家也都想知道赵树理同志的经历和生活。这一二年来,介绍赵树理生平的文章出现过好多篇,但可惜都是依据了一些传闻和想象,不合事实的地方非常多。比如有人说赵树理是吹鼓手出身,有人说是混旧戏班子的,还有其他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谣传。
赵树理是山西沁水县人。他的家庭,并不是吹鼓手,而是一个贫农家庭。这个家庭和他生长的农村环境,给赵树理同志带来了三件宝,保证他一辈子使用不清:头一宝是他懂得农民的痛苦。他家原先种着十来亩地,但地上都带着笼头,就是说指地举债,到期本利不齐,债主就要拿地管业。从有他到抗战开始的三十年间,他的家和他自己是一直呻吟在高利债主的重压下的。被债主扫地出门的威胁,他经过。不得已几乎卖掉妹妹的惨痛,他经过。大腊月天躲避债主的风寒,他受过。总而言之,他是穷人,他是穷人的儿子,他真正知道农民的艰难是什么味道。懂得农民,自然也就懂得地主,懂得农村的经济生活,知道农村各阶层的日子都是怎么过着的。第二宝是他熟悉农村各方面的知识、习惯、人情等等。他的父亲除了种田,还以编簸箕、治外科、诌扯奇门遁甲等为副业;“小二黑结婚”上的“二孔明”,在迷信与强调弄钱这两点上,就是取的他父亲的影子。但不管怎么说,这位聪明的父亲,确是精通农村“知识”的;从有用的缠木杈、安镰把,到迷信的掐八字、择出行,无不知晓,无不告诉给他。赵树理自己上过村学、放过牛驴、担过炭、拾过粪,跟着人家当社头祈过雨,参与过婚丧大事、走过亲戚拜过年,总之是他在农村实顶实活了那么大,再加上他父亲遗给的那些“知识”,他就算得是真正熟悉农村了。第三宝是他通晓农民的艺术,特别是关于音乐戏剧这一方面的。他参加农民的“八音会”,锣鼓笙笛没一样弄不响;他接近唱戏的,戏台上的乐器件件可以顶一手;他听了说书就能自己说,看了把戏就能自己耍。他能一个人打动鼓、钹、锣、镟四样乐器,而且舌头打梆子,口带胡琴还不误唱。有多少次群众大会,碰上了他这种表演,使得人民情绪高扬到十分。他的这三件宝:极度高涨的农民求解放的义愤,非常丰富的农村生活的知识,熟悉与爱好农民艺术的热忱,就是他后来创造作品的不尽源泉。
赵树理也不是混旧戏班子出身,他其实连一天旧戏班也没有真正混过,他是学生出身,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初中毕业。他是新文艺的爱好者,写过新诗、新小说,着实努力学习过欧化。但是从学校出来以后,他的创作思想变化了,他说要得文艺为群众接受,非通俗化不可。转变过程是这个样子的,民国十五年上半年,卷在大革命浪潮里的山西青年学生,还在唱打倒军阀的歌。不说就明白,山西的军阀当然就是阎锡山,应该打倒。可是不久变了,阎锡山竟自称为“革命军的第三个总司令”,再也“不是军阀”了。反回头便大捉“反革命”的共产党。赵树理不得不跑,跑来跑去,第二年终于被捕了,受审、坐牢。出来以后,还是东奔西走,有时就靠写一点小文章维持生活。在这几年中,他一面和文艺青年来往,一面和农村老百姓接触着。他从这两方面的文化生活的对比上,看出了新文艺还是停留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而广大人民呢,和新文艺一点不发生关系,还被制造愚昧的封建迷信武侠淫荡等等读物笼罩着。许多文艺作者不屑去理他们,他们也攀不着文艺的门坎。他于是开始提倡给农民写东西,提倡通俗化。可是没人响应他,也没人指导他。直到抗战以后,在共产党的培养下,他的作品才算是找到了出路,有了出版机会,送到了群众手里。
赵树理同志的作品大家都在看,不去讲了。他同时又是多才多艺的,能写字下棋,还会画几笔山水画,也能刻图章,爱好工艺小创造。还能耍把戏,讲笑话,只要他一在场,管保男女老少通夜不散。他能够接近群众,不只是他的感情和群众一致,也不只是他懂得群众最多,这些艺能实在也帮助他不少。有一次,我曾经和他一路到过黎城的宋家庄,灾荒年间,简直找不上个吃饭处;恰好磨盘上有人玩乐器,他去了,一个人敲动四五样家伙,连打带唱,霎时聚下半村人;乘机把渡荒自救的道理讲演一番,居然说得垂头丧气的老百姓眉开眼笑,收下粮票款了饭,都准备设法去生产。
赵树理同志是值得学习的。学习他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学习他为群众服务的热忱,学习他那种取得多才多艺的学习精神,学习他对群众艺术的爱好和对群众的活泼风趣。看他的作品,学习他的文章,当然更是应该的事。
         (转载自“中国青年”创刊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