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出身、环境和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6-01
第5版()
专栏:

出身、环境和思想
王日东
在向雷锋同志学习中,有的人认为没有像雷锋同志那样在旧社会受过剥削和压迫,没有尝到雷锋同志受过的苦,要想具有他那样高的阶级觉悟和崇高品质是不可能的。还有的人慨叹:自己没有出生在贫苦人家,而不幸生在剥削阶级家庭,以致沾染上一些不好的思想。这种想法的实质不外乎是:第一,把雷锋同志的思想觉悟高,道德品质好,完全归之于雷锋同志的家庭出身;第二,认为凡是家庭出身不好,或从小没有受过苦的人,就无法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这种认识当然是不对的。
革命者的天职,就是要改造客观世界。同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斗争中,人们也不断地改造着自己。
对于愿意献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人来说,不仅是需要改造的,而且也是能够改造的。
家庭出身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的确有密切联系。家庭处在什么样的经济地位,不仅对于当时,而且对于后来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出身于工人和贫苦农民家庭的人,在旧社会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吃过许多苦头,具有很深的阶级仇恨,对革命对新社会有着强烈的感情。一般说,家庭出身好,能够成为人们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思想。而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人,由于曾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较多地受到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这些影响必然会成为他追求进步的道路上的一些障碍。
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如果认为家庭出身好的人,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共产主义者;家庭出身不好、受剥削阶级思想影响较深的人,就无法改造,不能具有共产主义的思想,那是不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者承认总的历史发展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因为人类区别于物的特点,就是人有一种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着人们的主观世界。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类所特有的“自觉的能动性”。刘少奇同志也说过:“仅仅是党员的社会出身,还不能决定一切,决定的东西,是我们党的政治斗争与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思想教育、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论党》)。
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根本不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因此,自然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这种历史观因此是片面的,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在这个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同经济主义也有原则区别。经济主义崇拜自发性,而降低觉悟性的作用。他们认为只要在社会主义经济方面进行了改造之后,人们的思想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地随着改变,用不着经过主观努力来进行思想改造。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是一种机械唯物论的观点。正确的理解应当是:人们的思想意识虽然是由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但是它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毛泽东同志说过,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承认人有自觉的能动性,“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矛盾论》)
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人,在其离开这个家庭走上革命的道路以后,其原来沾染的剥削阶级思想意识,不是很快消灭的,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艰苦的改造过程;但是只要虚心接受党的教育,经过主观努力,加强锻炼和修养,是可以从根本上进行改造,达到脱胎换骨的境界。当然,这同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人比较,要下更大的决心,要有“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我们不是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吗?几个家庭出身相同的人,在大体一样的条件下参加革命,工作的环境也差不多,但是有的人进步快,有的人进步慢;有的人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有的人则甚至当了可耻的逃兵。这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各个人作的主观努力不同。
即使家庭出身很好的人,也要努力改造和提高思想,否则也不能成为具有高度觉悟的共产主义者。以雷锋同志的成长为例,他所以进步快,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在短短的一生中为党为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这固然是由于他出身于贫农家庭,在苦水中泡大,对新社会的温暖和旧社会的冷酷有着强烈的爱憎,但是更为重要的,还是他听党的话,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进行思想改造。比如:雷锋同志早先恨的只是同自己家有仇的地主、坏人,他所牢牢记住的还只是为自己一家人报仇;至于说到怎样才能报这种血海深仇,并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制度,他还是模模糊糊。可是经过党的教育,特别是反复学习毛主席著作之后,他的心胸豁然开朗,从仅仅记着个人的仇进而认识到阶级的仇;从自己受过的苦进而看到“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穷人没有得到解放。他们没有吃、没有穿,受压迫,受剥削”。这样,心里想的已不再是如何报个人的仇,而是“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所有受苦受难的人民”。“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这就是说他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由一个自发的战士变为一个高度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
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不是从自发运动中产生的,而是从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即使是先进的工人阶级,也必须灌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意识,才能成为具有高度自觉的先进战士。刘少奇同志说:“我们说,许多由工人阶级出身的党员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当然并不是说,他们由于出身关系就是天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还指出,有的同志认为只靠家庭出身好,本人成份好,用不着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对的。
(见《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还有人认为,只有革命斗争最激烈的战争环境,才能锻炼和培养人们的无产阶级思想,表现出英雄的行为;现在是建设时期,做着平凡的工作,这种机会就少了。这种看法,显然也是片面的。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或者在白色恐怖的地下工作中,那的确是锻炼革命战士较好的熔炉。面对着恶狠狠的敌人,迫使人们必须很快学会制胜敌人的本领;那时的环境和生活十分困难,“瘦土出韧竹”,也容易养成人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不允许宽容自己的弱点,如果谁放任自己,就会脱离群众,和给敌人以可乘之机。那种环境,对于锻炼思想、立场,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对我们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否就缺少锻炼和考验的机会了呢?当然也不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阶级斗争较之革命战争年代更为曲折复杂。过去的斗争,大多是面对面的,敌人的狰狞面目和他们使用的武器,也比较容易识别。在这种情况下,革命者不会轻易放松戒备。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敌人通常采取隐蔽的斗争形式,除了使用“钢弹”外,更多的是使用“糖弹”,使用所谓“香风”,甚至是采用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的办法——钻进肚子里进行捣乱破坏。从革命战士本身来说,由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也容易滋长太平麻痹的思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告诫我们的:“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这就是说,过去没遇到的敌人,现在会遇到;过去没有暴露出来的弱点,今天有可能暴露出来;过去不曾受过的考验,今天要经受到。
现在,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比战争年代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困难的。我国是一个大国,旧中国留下的底子很薄,“一穷二白”,我们的目标又是要建设一个拥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在我们面前还摆着不少困难。毛泽东同志在六年前曾说过:“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作,与过去有很大不同。绝大部分人都劳动在农、工、商、交、学等各个战线上。这些工作细致,一天又一天、一年复一年都要“照样”做下去,没有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时期那样轰轰烈烈的场面。但是,这样的工作,并非不能锻炼和提高思想觉悟。要做好这些看来平凡的、琐碎的、“老一套”的工作,并不容易。这要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终生奋斗的远大理想;这些工作具体、细致、繁杂,就要掌握熟练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也正因为这些工作平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更需要具有坚韧不拔、埋头苦干、甘心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指战员,正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好八连的驻地,是全国闻名的上海南京路。这里洒过革命先烈的鲜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同时,又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比较集中的地方。好八连的同志,也就在资产阶级影响较深的环境中,以革命的顽强战斗精神,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把自己的思想、立场锻炼得更坚强,把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结果不是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恰恰相反,是他们用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在有效地改造着环境。
建设的环境、平凡的工作,能不能做出伟大的贡献呢?答复也是肯定的。雷锋同志经历了工农兵三条战线,做的都是极平常的工作;现在生活在各个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如王崇伦、郝建秀、徐建春、王保京等等,也都是做着普通的工作。所谓伟大和平凡,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高楼大厦都是由一砖一石砌起来的,这就是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一个人能否做出出色的成绩,显示出伟大的精神,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不取决于是哪一种环境,或是做哪一种工作,归根结柢,是取决于个人的思想觉悟和主观努力如何。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主观上不努力的人,即便是遇到黄继光、丘少云遇到的那种战火纷飞的环境,也不可能做出黄继光、丘少云那样不朽的业绩。相反,真正的无产阶级先进战士,却会像雷锋同志和建设战线上的许多模范人物那样,不管在什么环境中,也不管是干哪一行,都会使自己的平凡劳动发射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