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6-04
第5版()
专栏: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几个问题
张森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不仅冲走大量肥沃的表土,将黄土高原冲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同时也是造成黄河淤积、洪水泛滥的一项根本原因。做好西北高原水土保持工作,不但是改变高原面貌、增加生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根治黄河水害的根本办法。这是关系到下游两岸千百万人生命财产的大事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河中游广大地区多为很厚的黄土复盖着。黄土的特性是粘粒含量少,粉沙含量大,土壤疏松,结构不良,遇水易分解。另外,西北地区易受季风影响,全年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这三个月降雨一般占年降雨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而且暴雨多,强度大。历代反动统治对森林、草原滥加破坏,使得植被稀疏,土壤更降低了渗透和蓄水的能力,加速了水土流失的发展。水土流失的一般规律是:降雨量愈多,强度愈大,地面坡度愈陡,坡线愈长,不合理人为活动愈频繁,流失就愈严重。

水土保持是增产的措施,但没有农业上的中耕、锄草、施肥等见效快。大部分水土保持措施都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显示出它的增产作用。先从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泥、蓄水的作用来看。据山西省各水土保持试验站和泥沙站观测:初步治理面积占流失面积百分之七十的小流域,可以减少年径流量的百分之五十一,减少泥沙百分之四十八。初步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百分之三十的较大流域,可以减少年径流量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减少泥沙百分之十到二十。陕西省三十条小流域的观测也表明了类似的情况。
从上述和有关资料可看出,由于治理时间、治理办法和治理面积比重的不同,蓄水拦泥效果也不一。经过连续三年治理以后,治理面积占到流失面积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蓄水拦泥作用都可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如果治理办法对头,措施得当,管理养护得好,效果还更显著,增产作用也更大。山西省中阳县楼外沟从一九五五年开始,把全部坡地修成水平梯田,在荒山荒坡上造林种草,沟底修谷坊后,产量逐年提高。治理前亩产一百二十一斤;到一九五九年,亩产达二百零四斤;一九六○年虽然大旱,亩产仍达二百一十斤。陕西省绥德县辛店沟,是国家办的小流域治理重点,从一九五三年开始治理,并采取一些增产措施,粮食产量从治理前的亩产四十斤,提高到二百五十斤。这说明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只要保持住水土,增产潜力是很大的。而合理利用土地,易农则农,易林则林,易牧则牧,农林牧结合发展,则是正确的途径。
水土保持,目前在大流域大面积上还未收到像小流域小面积这样显著的成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从整个黄河中游来看,水土保持治理面积比重还小,治理的重点比较少,现有的点还没有连成片;第二、已治理地区大部分标准偏低,还要经过加工维修,逐步提高,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人为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的现象还没有完全制止,还有新的水土流失发生。这些都需要继续努力提高和克服。

水土保持措施基本上可分作三大类:农业耕作技术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技术措施指沟垅种植,顺耕改横耕,深耕,种植密生作物,带状间作等。植物措施指利用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以增加地面植物被复,改良土壤,固定土壤。工程措施指采用修梯田、培地埂、修谷坊、淤地坝等工程,以改变地形,减缓坡度,减缓流速,拦泥蓄水。这些水土保持措施都是多少年来群众与自然作斗争的经验的结晶,只要运用得当,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水平梯田: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地广人稀,土层深厚,历来广种薄收,大部地区没有修梯田的习惯。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已修了几百万亩梯田,效果基本上是好的。在一般暴雨下,可以就地拦蓄径流,达到水不出田。
修梯田增产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保留了表土,是否使死土变活土,使生土变熟土。凡是质量好、增产的梯田,都是田埂等高,修时保留表土。修后增施肥料,并采用深耕细作、改良土壤、种植耐瘠薄的作物等一系列措施。作不到这些的就要减产。所以尽管梯田从来就是一项成功的既保持水土又能增产的办法,但如果修筑不好,动乱了土层,也会造成减产。因此,推广修筑梯田,必须根据当地的劳力、地形、肥料三个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在群众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不能贪多,要典型示范,稳步发展,修一块巩固一块,再发展一块,等群众真正看到好处,有了认识,有了经验,然后大量发展。
梯田埂往往不能修得完全等高,容易造成径流集中,引起冲刷现象。因此,修梯田要注意排水系统,这样遇到特大暴雨,蓄不了时便排出田外,保证梯田的安全。另外,田间道路,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不少地方修筑梯田,没有合理规划道路,送粪、撒粪、运东西很不方便,有的农民便在梯田埂上挖个豁口行走。这样,梯田内拦蓄的水便会从豁口流出,造成集中冲刷,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道路最好修成之字形和S形。
打坝拦泥(又称淤地坝):这种坝地有很多好处,如保墒抗旱能力强,土壤肥沃,耕作方便,产量高,所以群众非常欢迎。坝地一般亩产可达二百斤左右。特别是在易遭旱灾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它就更显示出抗旱的优越性。群众说:“家有三亩坝,天旱也不怕”,正反映了这一情况。几年来在黄河中游修筑了几十万座淤地坝,淤出了不少平地,在增产上起了很大作用。
目前,坝地存在的问题是排水不良,利用率低,高产不保收。据陕西省水利厅在延安调查,坝地利用面积仅占坝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今后推广淤地坝的关键,是解决坝地的安全利用。西北群众有丰富的打坝经验。即:从打小坝、低坝起,逐年淤积,逐年加高,并要求当年受益。坝的一端留个排水口,多余的水可以流出坝外。另外,还有采用上坝蓄水,下坝拦泥种地,有蓄水的坝,有种地的坝,既能保证下坝安全,还可以利用上坝内的水浇地,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在推广打淤地坝的作法时,应吸取群众的经验,本着“小多成群,逐年加高,蓄排用相结合”的原则办理。
植树造林:造林是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十分显著。据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观测:栽植在三十度陡坡上的五至七龄洋槐林比二十七度的农耕地减少冲刷百分之八十二,减少径流百分之二十四。甘肃省武山县马河乡解放前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水量仅零点零六秒立方米,经过六年封山育林,树木由原来的二百亩,增加到二千八百亩,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还增大了常年水量,扩大了水浇地五千亩。
西北黄土高原降雨少,气候干旱,造林成活率低,生长慢,一般人都以为造林是远水不解近渴,把造林的作用看得过于遥远。调查结果表明,这几年造林多、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树种选择不当,没有采用适合当地的速生树种,造林后管理抚育工作跟不上,牲畜啃踏和人为破坏等。有很多地方采用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保持水土的措施,以当地速生树种为主,加上管理养护好,只用了四五年时间,就收到显著的效果。可见西北黄土高原虽然干旱,但是只要采用适宜的蓄水措施,并不是不能植树造林,也不是长得很慢的。

西北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容易熟化,矿物成分含量多,每年尽管流失了一些耕层,但仍然可以耕种,所以一般群众对保持水土不大重视。事实上,如果不采取措施,继续任其冲刷流失,将来是会造成很大损失的。因此,要向群众说清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水土保持的好处。最好的宣传办法是作出样子,给群众示范。总结这几年的经验,下面两点值得注意:一、措施不要太多,要抓住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上最需要的一两项,作出成绩,真正给群众解决困难。二、示范性措施,最好在生产队的耕地里进行,这样说服力最强。陕西省榆林专区水土保持站,为了推广水平梯田,开始在本站的耕地里,修了一亩二分梯田,获得丰收。群众看了说:“好是好,这是国家办的,我们老百姓干不起。”结果推行不开。他们后来在附近杏树梁生产大队郭九的自留地上合作修了九分水平梯田,获得丰收,这就很快地传开了。群众认为这确是提高产量的好办法,修梯田的活动很快地在群众中开展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