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武乡人民战斗回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6-11-18
第1版()
专栏:

武乡人民战斗回忆
一、游击网
正规军分散活动,在县、区、联防、村之间各有分散活动的游击部队和相当集结的机动部队,部队的游击小组作为民兵的核心,形成严密的游击网,坚持游击战争。配置在要点的机动部队,负责解决决定意义的战斗。
部队和民兵结合,是不可战胜的。民兵路熟,在这里打了,马上绕近路赶到前面去,五个人可顶十个人。有部队的领导,民兵可以沉得住气。警戒、侦察,作为部队的有力助手。
四三年五月,敌人由洪水向蟠龙西窜,这时沿河布满了,部队和民兵。枪声整日没有停止过,“吱、吱”子弹在敌人的行列里飞过去。还枪吧,要耽误时间,不还吧,只能白受损失。他们经过下寨,“@、@”两枪,敌人一个指挥官滚下马来,接着又死了一匹洋马。当敌人停止搜索时,人不见了,这是民兵打的。第二批敌人又经过下寨,最初还是稀落的步枪,也许敌人认为这还是民兵吧,他们没有理。但是,错了!这回是××团。当敌人进入我伏击圈时,机关枪、掷弹筒一齐射击,敌人死伤了四五十人。到处挨打,不辨虚实。在牛家岭又遭到正规军的游击,敌人又死伤了二三十个。
二、麻雀战
当敌人扫荡开始,××的民兵,立刻设立了一个小的指挥部,专门担任侦察警戒,并且约定了各种联络以及告警的信号。
果然一天下午,敌人顺着山梁过来了。立刻,有几个民兵占领了山头,集中火力射击,仅仅用去二十二个子弹,就打死了三个,敌人的前哨部队被阻滞了。
接着大队敌人到了,民兵们又灵活的改变了作战的方法。三十几个人划分成七个小组,每组相距约有半里,都布置在易于观测敌人,又能隐蔽自己的地方,向着凶傲的敌人打冷枪。他们又打死了四个敌人,敌人始终没有敢进村。
三、群众的转移
秋季扫荡开始,敌人每到一村,民兵立即掩护全村老弱妇女全部转移。在新转移的地区马上建立了临时的后方指挥部。为适应当前的敌情,把群众转移地区划分三个分区、派坚强干部到各分区领导。分区下设武装、情报、群众组织、宣传等部。掌握着一定数量的民兵和自卫队,独立负责所在地岗哨、情报、除奸任务,解决当地群众生活困难,进行宣教工作,坚持长期的斗争。
四、地雷战
各村的民兵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地雷组,专门担负爆炸的任务。敌人侵占了柳沟,当天夜里××三个民兵带着五颗地雷,埋到两个主要的村口上,第二天敌人都踏响了,死伤七、八个人。埋雷的秘诀第一要接敌,第二要伪装得好,第三要好好估计敌人可能行动的方向。记得一个夏天的上午,蟠龙河滩中李花盛开,树荫下颇适于行军休息,××民兵就在一丛李树下埋了七个地雷的地雷阵,全被敌人踏响了。范家岭的民兵,他们的石雷组和民兵战斗队紧密的结合着,在一个要路口的隐蔽处,埋了四颗地雷,附近山头上埋伏着七、八个民兵,第二天敌人行经这个要路口,民兵们集中射击,敌人立刻分散找寻有利地形隐蔽,地雷埋在地形最好的地方,都被敌人踏响了。
五、窑洞战
武乡人民为应付敌人频繁的扫荡,特为妇孺老弱创造了许多巧妙的藏身窑洞。这些窑洞的特点是湾湾曲曲、上上下下,一层又一层。每个拐湾处与攀登处都有障碍物(圪针等)或陷阱。如民谚所说:“拐三湾、设三关、楼上楼、天上天。”优点是:(一)找不见(洞口很秘密)。(二)薰不死(除洞口外还有气口)。(三)进不来(内有陷阱与障碍设得好)。(四)住得久(洞内有粮食、柴、水,甚至有厨房、厕所,纺车等生产工具)。(五)有后路。
自从创造了这种窑洞,民兵的作战更加顽强、英勇与机动。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能集中力量去侦察、袭击、围困敌人,与部队配合作战。
六、指挥部
战争到来了,县、区、村各级都设有党政军民合一的指挥部。以县长、区长任指挥,县书、分书任政委。村指挥部,一般都分前方指挥部与后方指挥部。前方指挥部负责侦察、情报、埋雷、作战等。后方专管群众转移、空室清野等。村长、支书、武委会主任、农会主席、民兵队长等,按各人经验与专长来分头掌握这两个指挥部。另设通信联络人员,互通情报。战争时为了作战方便,群众分头转入大山或,窑洞均由后方指挥;两个指挥部商定两方面第一、第二、第三个联络点。使前后不致失去联络。村到区、区到县,都有情报人员。另外,为保证全县联络,还建有若干条主要情报线与情报站,以供给情报。这种指挥机构,在四二年以后一般都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广大地区的统一指挥上的困难得以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