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向农村推荐两部科教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6-07
第5版()
专栏:

向农村推荐两部科教片
梅奉
最近将在北京等地举行的“国产科学教育影片展览”,使广大观众有机会比较集中地看到一批科学教育影片,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科学知识。展览的影片当中,《金小蜂与红铃虫》和《巧种多收》两部影片,值得特别向农村观众推荐。不难看出,我们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和科教片工作者们是想通过这么一些影片,来探索科教片如何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道路;应该说,在这两部片子里,这种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了提高粮棉等农作物产量,必须正确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其中“保”、“管”二字的意思,可以概括为:防治病虫害,加强田间管理,克服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因素,增加有利因素,保证作物正常生长。《金小蜂与红铃虫》和《巧种多收》两部影片,就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分别阐明了如何科学地运用“保”与“管”的某些方法,使棉花、玉米等作物增产。
《金小蜂与红铃虫》介绍了防治棉花红铃虫的一个有效办法。
一提到红铃虫,棉农们就会大伤脑筋。我国广大棉区,除少数地区外,都曾程度不同地遭受到红铃虫的危害。棉花的花蕾、花和棉铃,受红铃虫侵害后,即自行脱落,有的虽不立即脱落,却变成僵瓣黄花;受害的棉籽,用来榨油,出油量很低,用作种籽,发芽情况极坏,而出芽之后死苗现象也很严重。据《棉花红铃虫及其预测预报》一书记载:在一九五六年以前,由于红铃虫为害,全国棉花产量每年平均损失一成以上。为了防治这种虫害,我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曾经研究出许多办法。用金小蜂来杀死红铃虫,是一个比较新的和行之有效的办法。据调查,金小蜂可以消灭躲在棉仓里越冬的红铃虫百分之九十以上,棉田花蕾受害脱落现象因此可减少百分之七十左右。
在《金小蜂与红铃虫》这部影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场有趣的斗争:比蚂蚁还小的金小蜂(拍摄影片时经过放大),如何刺死了比自己身体大十几倍的红铃虫,通过科学实验发现的这个“以虫制虫”的“奇迹”,已经可以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来普遍推广了。
如果说《金小蜂与红铃虫》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不利于作物生长的消极因素的方法,而《巧种多收》便是积极地揭示了如何能增加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因素。有人恰当地给《巧种多收》的内容总结成四句诗:“珍珠玉米黄金豆,同生共长情谊厚。识得草木协作意,巧作耕种获丰收。”前两句诗,点明了这部影片所显示的玉米和大豆间作的好处,以及产生这种好处的科学依据。后两句诗,贴切地道出了这部影片给观众的启示:我们从这部片子里得到的,决不仅仅是玉米和大豆所以宜于间作的个别例证,而是激发我们要更多地去
“识得草木协作意”,不断地实验、总结出各种庄稼的脾气,给它们巧妙地安排性情相投的邻居,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茁壮地生长起来。其实,即使在《金小蜂与红铃虫》这部片子里,也不仅是让我们学到个别消灭虫害的具体方法而已,它同样可以发人深思:必须通过科学实验,掌握农业生产的规律,为农业增产创造条件。
看了这两部影片,让我们想起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里说的几句话:“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自然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这种历史观因此是片面的,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确,自然界是有理性的,但是,当人类还没有掌握它的理性的时候,人在它面前显得多么愚昧和软弱无力;当人类在劳动中逐步地了解到自然界的理性,并且运用这种“理性”去改造自然界本身的时候,人类却显得多么聪颖和力大无穷!请看,我们不是可以利用小小的金小蜂来杀死红铃虫了么?我们不是摸到了一些庄稼的习性,给它们合理地安排了邻居么?
影片《金小蜂与红铃虫》和《巧种多收》所以能给我们这么一些收获,是同农业科学工作者和科教片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摄制科教片,首先有赖于农业科学家的长期研究和科学的结论,为影片提供题材;其次,还有赖于电影工作者的刻苦劳动——用明晰、确切而又优美的画面把科学研究的成果搬到银幕上来。《金小蜂与红铃虫》的导演曾经谈到拍摄金小蜂用它的产卵管去刺杀红铃虫的过程。他说:“按照镜头剧本的设计是,导演要金小蜂去刺红铃虫的腰部,可它不是刺在头上就是刺在尾巴上;不符合影片的要求,于是就要把盛放它的小玻璃盒(只有火柴盒的三分之一大)从摄影架上拿下来,用毛笔尖把金小蜂赶离开红铃虫,再放在摄影架上,重新对焦点来拍摄。可是常常是焦点还没有对好,金小蜂又在红铃虫身上乱刺了。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重拍,手忙脚乱地弄了两天,才拍好了一个镜头,第三天大家想出个办法,在拍摄现场安置了一个电压调节器来调节气温。如果金小蜂不在要求的位置刺红铃虫,摄影师一声‘加热’,随着电压急速升高,灯光下的温度就霎时上升。金小蜂受不了高温便马上收起了产卵管,准备逃命,可就在此时,一声:‘降温’,恢复了正常,金小蜂换一个位置又刺起来了。这样‘加温——降温’,‘加温——降温’,有时金小蜂走到要求的位置,刺进要求的部位,于是摄影机转动了,把它的活动拍下来了。”拍摄科教片的艰辛过程,由此可见一般。又例如《巧种多收》一片,由于创作人员的精心设计,不但确切地揭示了庄稼合理间作的好处,同时在银幕上还展示出好一幅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使我们得到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
观众可以得到这些收获,还与这两部片子的另一个共同优点有关。这个优点就是深入浅出的解说。比如在《巧种多收》里解释玉米和大豆在一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时说:“等慢慢长大起来,有时候好朋友也会闹问题的。一间房子两家住就会感到拥挤。玉米的根盘又多又大,渐渐地往横里发展,眼看就要挤到大豆了,可是大豆却能谅解朋友,不进行争执,利用圆锥形的根,向土壤深层发展。这样,一个住上头,一个住下层,住的矛盾解决了,还能够合理地使用土壤里的水分和养料。”观众在看画面的同时,能够听到这样通俗生动的解释,就更容易领会其中的科学“奥秘”了。
总之,无论是一般观众还是农民,都会看懂和喜欢这两部片子的。因为它们把自然界里昆虫与昆虫之间“相生相克”的斗争、作物与作物之间“相辅相成”的协作,都交代得头头是道,而且生动有趣,不流于枯燥。对于农村公社社员来说,这两部影片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在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争取粮棉等作物全面增产的斗争中,影片再一次告诉我们:要积极利用科学力量战胜农作物病虫害,要为作物生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这就是我们要向农村特别推荐这两部影片的主要原因。
(附图片)
知识老人向小朋友们讲天有多高,天上有什么
石头组成的布可以作高级绝缘材料,在机电工业中用途很广
间作的玉米和大豆长得多么茁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