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先试验后推行在实践中寻求正确结论 沈阳绒织厂圆满实现增产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6-10
第2版()
专栏:

先试验后推行在实践中寻求正确结论
沈阳绒织厂圆满实现增产措施
据新华社沈阳九日电 沈阳市绒织厂不久以前作了一次有趣的现场实验,使原来受到很大阻力的一项增产措施,迅速圆满实现。
这次现场实验是要看织平绒和灯芯绒的机器转数能否从去年的每分钟一百五十五转提高到一百六十五转。提高机器转数,可以增加产品产量,实现增产计划,但也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和损坏机器,因之,职工中对于这项措施,有两种意见,争论不休。一些车间主任和负责设备维护工作的干部认为,增加机器转数,挡车工人会弄得手忙脚乱,产品质量会下降;同时铁木混合结构的织绒机也会受不住;他们不同意这项措施。多数人却认为近两年来加强了设备维护工作,机器的技术状况好得多了,每分钟增加十转是可行的,只要想办法提高挡车工人的操作技术,产品质量可以不受影响。持这两种不同意见的人针锋相对地争论了三个半天,一直统一不起来。
工厂的领导上虽然同意多数人的意见,认为增加机器转数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觉得少数人的意见中也有值得考虑的地方,如果不经过实验,强制推行,有可能把好事办成坏事,于是决定先作一次现场实验。
实验分别在平绒车间一工区、灯芯绒车间二工区同时进行。赞同的人和反对的人都到现场,分头跟班守在电动机、织绒机跟前,观察机器运转和工人操作情况。织绒机开始增加转数的时候,挡车工真的手忙脚乱。原来操作一遍,包括上线穗、换梭子、移动伸幅器、巡回检查布面等,需要十八分钟;现在机器转数增加,就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人们一时不适应,忙不过来,布面上的疵点就增加了。但是在过了两三个班以后,跟班的技术人员发现,平绒车间一工区的青年挡车女工、沈阳市劳动模范杜玉珍织出来的布面,疵点显著减少。原来杜玉珍和同伴们一起找原因想办法,一面快上线穗、快换梭子,争取时间勤检查布面,一面坚持按检查路线巡回检查,检查的时候特别细心,不放过一个漏洞,这样就变被动为主动。技术人员们从杜玉珍的操作中总结出一套“快、勤、细”的操作法,推广以后,很快就使挡车工的操作适应了机器转数增加的要求,布面的疵点比实验以前还减少了。
在灯芯绒车间,还发生了另一件原来有些人担心的事情:机器转数增加后,投梭子的次数增加了,推动梭子的打杆力量加大,每次都撞击在另一个部件上,打杆坏得很快。车间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设备维修工人共同研究改变了那个部件的形状和结构,让打杆不再同它相撞,消除了打杆易坏的现象。
这两个工区现场实验的结果,平均每台织绒机每班的产量比增加转数以前提高了百分之六,产品中一级品的比例比去年实际达到的水平还高了百分之零点一五。经过这次实验,全厂职工统一了看法,都积极支持增加机器转数。这一措施就很快在平绒车间、灯芯绒车间所有的织绒机上推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