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谈谈起名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6-13
第6版()
专栏:论语说文

谈谈起名字
林曦
由我国政府派轮船从印度接回的受难华侨中,新添了三个孩子。一个是在光华轮上生的,起名马光华;两个是在湛[zhàn]江市生的,男的叫梁湛江,女的叫罗湛莲。这些小公民的名字都是为了铭记祖国的关怀,根据诞生的处所而起的。这就引起我想到一个不太大可也不算小的问题:咱们六亿多个说汉语、用汉字的人的名字是怎样起的,用了哪些个汉字?今后起名字在选用汉字上应该注意些什么?
名字,名字,首先是叫得应的“名”,其次是写得出的“字”。在老一辈的工农大众中,很多人是只有个叫得应的名,不知道该写什么字的。《阿Q正传》里的主人公,不就是只知道叫作阿Quei,可不知道该写“桂”或者“贵”,才只好用了个拉丁字母来暂代的吗。还有的是被抓去当兵、当伕子,才被官长硬给安上一个“马得胜”“王占标”什么的,另一方面,占有了土地、房产的统治阶级,同时也想占尽起名字的好字眼。他们有小名、学名、官名、字、号、封号,有些死了还有諡[shì]法。武则天当了皇帝,专门给自己造了个名字“曌[zhào]”。别的皇帝的“庙讳”,写的时候必须敬缺末笔。有些皇帝怕人犯“圣讳”,专门选用些古奥生僻的字,像赵佶[jí]、胤[yìn]礽、玄晔之类。现在留在字典上的姓名专用字,就有不少是除了历史上某人曾用过外,别无其他用处的。可是我们后代子孙却背上了个包袱,非学它不可。
起名字的“雅”(从古书本上挑好字面)和“俗”(根据口语起叫得应的名儿)的这两条道路,直影响到今天。不少读书识字的人给儿女起名字或者给自己起字、号、笔名等,还是喜欢找些古书上的生僻难认的字眼。原来不识字的工农大众,如今识了字,可能也不满足于只起“阿毛”“八娃”“小妹”等名字,而要从汉字上起学名、大号。那么,在起名字选用汉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一、要选用响亮易读的普通字眼,不要用难读难认的生僻古字。在前次提到的难字注音的统计中,姓名用的难字约占百分之十。其中姓氏用的难字还少,主要是名字。什么金旁的“鋆[yún]”“钊[zhāo]”“鑫[xīn]”,玉旁的珧“[yáo]”“瑗”“珏[jué]”,还有特别难读的“奭[shì]”“蕤[ruí]”“煜[yù]”“灏[hào]等。人名用字是无限制的,如果大家不注意选择易读易认的字,就很可能给要认读这些难认名字的人和叫这样名字的人都造成麻烦。过去人们不是说过一个笑话吗:先生点名时,因为预先没查字典,竟把学生“鍚荼壼[yáng tú-kǔn]”叫成了“锡茶壶”。这可能有些夸张。然而在念报以至新闻广播中念错人姓名,却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二、要选用现代通用字,不要用古体、异体以及作废的繁体字。比如:“頫”是“俯”的古体,一经赵孟頫用为名号,害得几百年来好多人读白字。“堃”“喆”“嵓”是“坤”“哲”“岩”的异体,文化部、文改会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已经宣布停用。可是因为还用于名字中,书报上就还在出现。“启”“斋”的繁体“啟”“齋”,有的人用为名字坚持不简,那又何必呢?
三、要选用简单好写的字,不要用复杂难写的字。这在我倒有点儿经验教训。三十年前偶尔不慎选用了个“曦”字于笔名中,自己难写,别人也老给弄错,常常需要专门刻字才能印出。有一次一位朋友嫌它麻烦,仿“牺(犠)”字例代为简化成“晒”,没想到跟晒太阳的“晒”碰了头。至今这个字还没有好的简化方法。
四、要用新鲜有意义的双音词儿,不要多用单音名,不要再根据迷信或别的封建意识起名字。解放后不少孩子叫作“幸福”“胜利”“和平”“光明”等,比起旧社会那种因为迷信孩子命里缺金、木、水、火、土而给他们起名叫“鑫”“森”“淼[miǎo]”“焱[yàn]”“垚[yáo]”可高明多了。双音名儿比单音名儿叫得响亮,喊的时候音同打岔的情形也会减少。
这是清规戒律么?不,如果大家同意,这会成为集体的规约。“名字”是个人的,叫这个“名”,看这个“字”的可是全社会。汉字五六万,如果大家都不加思索地乱采用,像章太炎先生那样因为提倡写本字硬给儿女起名为“章?(展)”等等;虽说他有他的自由,字用乱了大家可就受不了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