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水泥工业的新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6-14
第5版()
专栏:经济资料介绍

水泥工业的新发展
杨雪晴
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水泥已经超出一般建筑材料的范围而进入了工业用材料的新领域。如铁路轨枕、坑道支架、机器底座、小型船舶甚至各种日用家具,都已经开始取材于水泥。国外还不断出现各种专门用途的水泥,如耐火水泥、防腐蚀水泥、防射线水泥、防菌水泥、聚合水泥等。合成树脂、天然树脂和其他各种聚合物、橡胶等在水泥中的应用,使其增加了耐磨、抗冲击、耐酸碱侵蚀、抗油和富有弹性等新的性能。各种专用水泥已经给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国防工业和其他尖端工业所需要的特殊胶凝材料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世界上生产的水泥已有一百三十八种之多,生产水泥的标号也逐渐提高。如苏联1940年水泥的平均标号为312号,1950年为356号,1960年为429号。国外对700号和800号的水泥也有少量生产,甚至在研究1000号的水泥。在一定的限度内提高水泥标号有着增产的意义,如能平均提高水泥的半个标号,即等于增产水泥8%至10%。
全世界水泥产量1950年为13300万吨,1960年为31500万吨,十年内增长了1.37倍。苏联1950年为1020万吨,1960年为4550万吨;日本1950年为446万吨,1960年为2253万吨。美国在1950年为3800万吨,1960年为5450万吨,其他国家如西德十年内增长137%,意大利增长206%,法国增长93%,英国增长36%。社会主义国家水泥的产量在世界水泥总产量中的比重,已由1950年的15.3%增长至1960年的27.5%。
关于水泥与钢的比例关系。苏联1951年为0.386,1958年为0.603;美国1951年为0.433,1958年为0.679,比值都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西德、法国和日本则一直保持较高比例数值。西德1951年为0.906,1958年为0.869;法国1951年为0.849,1958年为0.919;日本1951年为1.26,1958年为1.24,几年来变化都很小。
水泥生产方法目前仍然以湿法为主。1948年全世界湿法生产水泥占54%,1958年增加至66%。1958年各主要国家湿法生产比重如下:苏联79%,美国60%,西德30%,日本15%至20%,意大利15%至20%,法国75%至80%,英国98.5%。
生产方法的确定,除了原料、工艺过程本身的条件以外,还与各国的燃料、电力、钢铁价格及工资水平等因素有关。西德、意大利由于燃料成本超过水泥成本的一半,故多采用干法。日本由于原料质量较好,水分少,故也适宜于采用干法生产。美国由于近年来燃料价格的上涨,新建厂有优先采用干法的趋势。英国以前全部为湿法生产,1957年才建成第一个干法厂。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干法光气搅拌已有可能制备成分均齐的生料,同时出现了大型烘干兼粉碎磨机和低热耗干法窑型的改进。因此,干法生产又有向前发展的趋势。西德确定当原料水分小于15%时,应采用干法。苏联有人认为,原料水分小于12%时,采用干法较为经济,可使燃料节约15%至20%,工艺设备重量减轻5%至10%,熟料成本降低3%至5%。
干法窑中以带旋风预热器的窑和二次通过的立波尔窑最为优越,热耗低,单位生产率高。近年来,国外也开始出现采用湿法和干法的大型长窑。在湿法方面,如苏联已安设了5米×185米长窑,日产熟料1800吨。法国建成了5.8米×4.8米×15.3米×173米,日产熟料2500吨的长窑。在干法方面,美国最大的干法长窑为4.57米×167.6米,加拿大为5.8米×5.3米×180米,阿根廷为5.5米×183米。
综合生产方法是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它既有湿法生产的优点,可使原料混合均匀;又有干法生产的优点,可大大地节约热耗。
此外,立窑具有如下优点:投资少,占地小,建设期限短,可使用劣质煤,能满足地方水泥需要。特别是近年来立窑许多重大技术问题的改进,为进一步提高产量与质量,降低热耗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立窑在今后仍有很大发展前途。某些国家正在研究采用液体燃料来煆烧立窑熟料。
水泥工厂的规模,各国也有向大型发展的趋势。大型工厂具有如下优点:单位投资少,水泥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便于实现全盘自动化。苏联在最近10至15年内,新建厂的规模定为60万、90万和135万吨。在大的工业基地和有条件的地区,还要建设180万吨或更大规模的工厂。在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近二十年来,水泥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扩大现有工厂,利用高生产能力的机组代替旧型小生产能力的设备。加拿大几乎没有一个工厂的生产能力小于600吨。荷兰、美国、意大利和比利时,都装设了大型水泥生产设备,使年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某些尖端科学技术成果如工业电视、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摄谱仪、红外线分光镜、核磁共振和质子共振等,在水泥工业中越来越广泛地被用来研究、测量和控制生产过程。目前水泥工厂自动化的发展是从单参数调节走上综合参数调节,单机自动化向着全盘自动化的方向过渡。苏联、美国和西德已在这方面取得较大的成果。自动化给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空前的高涨。如西德、法国劳动生产率平均都在1300吨/年·工人以上。苏联某些先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600吨/年·工人,新建大型水泥厂超过2000吨/年·工人。美国有一座自动化的水泥工厂,全厂只有85人,例假和夜间仅5人。苏联计划建一座年产量为100万吨的水泥厂,仅有20名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预料,不久全盘自动化的水泥工厂将要出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