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稻瘟病的发生、为害与防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6-25
第5版()
专栏:

  稻瘟病的发生、为害与防治
  王庄
稻瘟病是水稻最顽强的病害之一,凡栽培水稻的国家,都曾受过它的为害。国外虽有不少研究成果的报道,但属于大面积防治方法的还不多。
稻瘟病所以顽强的原因是:病菌在条件适合情况下可以产生大量孢子,繁殖力加快,在阴雨连绵季节,最易暴发成灾,而且在雨季中进行防治,颇不易于奏效;水稻在各个生长阶段、各个部位都可感染,即使抗病的品种,其抗病性也易受到气候和栽培条件的影响,造成防治上的困难;病菌的越冬场所易被忽视,特别是稻草用途最广,不易彻底清除病原。一句话,稻瘟病的发生是与环境、寄主和病原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分不开的。解放以来,我国在防治稻瘟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湖南平江、浙江镇海、河北渤海地区和其他一些地区,已为防治工作树立了典范,其他许多地方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稻瘟病发生与为害的因素
稻瘟病菌主要借菌丝体在稻草和种子中越冬,次年产生孢子而传播和侵害水稻,并且在受害部分和越冬场所多次产生孢子以扩大其侵害范围。越冬的孢子有一定的萌发和侵染能力,潜伏在患病组织内的菌丝体,还可活到三年而不死亡。孢子借空气传播,在水滴上萌发而形成芽管,芽管的顶端生有附着器,然后利用附着器下端所形成的侵入丝从叶面机动细胞穿入叶里而繁殖和扩展,最后引起受害组织变化,出现斑点类型的症状。幼苗期感染易使苗株死亡,叶片受害后产生病斑,病斑多时可使叶片枯死。茎节及穗颈受害时常呈褐色,组织坏死,影响结实。此外,谷粒也可受害。因此,稻瘟病的为害,每使水稻产量降低。
孢子的形成、萌发、侵入、潜育以至于症状出现等,莫不受环境条件所左右:在侵入前,湿度是主要的方面,侵入后病菌在植物体内活动,温度则是主要的方面。我国不少地区早稻发病轻微的原因,除稻种带菌量少和在育秧的情况下不利于发病外,低温也是限制初期发病的因素之一。旱地育秧易于罹病,可能与矽酸含量少,降低秧苗抗病性有关。一般开始发病的旬平均温度为摄氏二十度,但最适温度则因地区不同而稍有差异。如华中区为二十四到二十八度;华南区稍低,为二十三度到二十八度;北方区更低些,为二十二度到二十五度。两广地区平均超过三十度,华中地区超过二十八度,东北地区超过二十五度,发病程度便会下降,甚至受到抑制。植株表面有水滴,空气相对湿度处于饱和状态,有利于发病,所以一般多雾地区发病就重。南方地区相对湿度低于百分之八十五,北方低于百分之七十六至百分之八十时,病害就受到抑制。栽培管理技术对病害发生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如过多施用氮肥或施肥时期及方法不当,灌水过深,冷水灌溉及排灌不及时,以及过度密植,均易促使病害发生。近两年来全国稻瘟病之所以普遍轻微,除在耕作制度及栽培管理方面有所改进以外,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光照主要影响稻瘟病菌孢子的形成方面。当日夜保持相等高湿时,入夜后病斑上即出现孢子,直到拂晓才停止产生。光照强度还可影响病菌在水稻上发病的程度。在日照少的年份里,稻瘟病多易发生,而在日光充足的情况下,病害的发生受到一定的抑制。总之,在各种因素适于发病时,稻瘟病便易在一个短期内迅速蔓延而流行为害。
在自然条件下,稻瘟病菌仅为害水稻。所以它的寄生性是相当专一的,但不同类型的抗病品
种对稻瘟病的抗病性常不一样。一般糯稻发病最重,籼粳稻则因品种而异,就是同一品种,由于
不同生育期,感病性也不尽相同。秧苗后期、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甚至同一品种的同一器官,如叶片穗颈等,因年龄不同,组织的老弱不一,抗病力都有差异,即幼龄期较易感病。基于这些特点,稻种布局合理和栽培管理适当,便可以取得一定的防病作用。至于水稻对病菌感病性的差异,表现在细胞原生质对病菌作用的反应上,如侵入后细胞中毒坏死的快慢,病斑面积的大小,病菌生长发育能力和病斑出现时的形状颜色等。根据这些病斑类型或组织病变的差异,可以了解水稻的抗病程度,有助于进行品种抗病性的鉴定。关于组织病变的生理生化反应,有人认为褐变和黑变是多元酚氧化而生成一种染色物质所致;有人则进一步证明抗病品种被侵害后增加了多元酚的含量,而多元酚中的类去氧黄酮是褐变的基本物质。
以上种种,足见引起稻瘟病发生与为害的因素是复杂的,当一地区各种条件具备时,就会造成流行而减产。因而不难设想,流行情况的预测工作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根据。与流行有关的因素大致可从病菌越冬场所、品种布局、气象因素和栽培管理等方面来考虑。由于地区的特点,这些因素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须在切实掌握该地区的流行规律后,结合气象预报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才能订出比较可靠的长期或短期的测报方法。
科学研究的一些成果
近年来,国内外稻瘟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我国的研究成果不论在理论上或生产实践上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在传播途径方面,研究肯定了稻草和种子是本病越冬的主要场所,也是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证明了病草孢子传播范围为三十至九十尺,距离愈远则孢子密度愈小,其飞散高度很少超过十尺以外,而以离稻苗一到二尺处为最多。这就为消灭发病中心,重点施药以防止再次侵染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流行规律方面,把我国主要稻区大致划分为四个类型,为测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这四个类型是:(1)华南区:四月上中旬雨后发生叶瘟,六月上中旬为颈节瘟,到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抽穗后降雨及雨露时为穗瘟;(2)华中华东区:五月下旬至七月上旬雨季期间发生中晚稻叶瘟及早稻颈节瘟,八至十月秋雨,寒潮和台风期间为晚稻颈节瘟,如中晚稻返青时遇到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的高温低湿,则病势中落;
(3)云贵高原区:干季自当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秧田期很少发病,湿季自五月至十月中,叶瘟大流行于七月中旬,颈瘟则始发于八月下旬,再过半 月如降雨多雾,则流行加剧;(4)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华北、东北和西北,苗瘟极少发生):五月下旬至七月中旬的雨季期间为叶瘟,八月中下旬秋雨后的低温期间为颈节瘟。日本有人从气象对水稻生育期与感病的关系入手,把稻瘟的流行情况分为四个时期,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即:(1)苗瘟立枯期,插秧前与降雨有关;(2)叶瘟期,分 蘖与孕穗期间与日照有密切关系;(3)颈瘟侵入期,出穗初期两周内与温度和降雨有关;(4)颈瘟进展期,抽穗后十至二十天内与温度及日照有显著关系等。在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方面,全国各稻区从大田调查和试验鉴定结果,肯定了数十个适合于当地栽培的抗病丰产良种。
其中适应性较广的,如南特号适于华东和华中区,青森
5号适于华东、东北和西南区。并且在杂交和种内选种中,创造了一些比原品种具有抗病力较强的新品种。如吉林已经推广的有公交4号、11号、13号、16号和17号等,从“北海”选出的“北海1号”对稻瘟的抗病能力比原品种为高。在栽培技术对抗病力的关系方面,证明了正确的灌溉方法能起控制肥力和影响局部稻株的生长速度与营养物质的转化作用,从而控制了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在足肥密植下采取湿润和落干相结合的灌溉方法,可使植株茎秆粗壮,叶色淡绿,叶片含水量低,从而减轻叶瘟和穗颈瘟。而深水灌溉,日生长速度快,茎秆高而细弱,叶色深绿,叶片柔软,容易加重病情;密植过度和过稀均有利于发病,因过稀,则分蘖多,生长延迟,贪青徒长,过密则生长不良和小气候的改变,有利于发病。但在下足肥料,合理密植则病情较轻;深耕(五至七寸以上)使肥料能均匀分布于不同的土层中,有改良土壤的作用。特别是在多肥情况下,可以防止植株一次吸收过量肥料,使肥力可以继续发挥,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施肥的量和时间对稻株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施肥不当所引起的日生长速度增加,分蘖期延长,无效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披垂和含水量加大,以及延迟成熟期等,都是降低植株抗病力的迹象。这是因为施肥过量会超出植株吸收和合成的能力,组织内积累过量的游离氮,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也降低了抗病的能力。
由于水稻的抗病性或感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抗病良种又得之不易,所以综合防治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综合防治内容过广,在生产实践上往往不易掌握。陈永康根据肥水管理的丰产栽培措施,大大提高了这方面的要求。不但在理论上提供了调节稻体内碳氮比率,减少全氮和可溶性氮素物质,特别是谷胺酸氮化物的含量而控制发病的论据,而且在实践上提出了看苗定水施肥,肥水结合的“三黄三黑”管理措施,以控制水稻的生长发育,使植株健壮,抑制了稻瘟病的发生。
在测报方面,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很大,水稻栽培面积遍及南北各地,测报方法须结合当地条件。有的地区根据当地流行规律,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和测报方法。如湖南和浙江根据稻草病菌越冬预测孢子产生量,根据孢子产生期,结合大田始见期、气象预报、品种布局和栽培措施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可靠的当年稻瘟病发生预测方法。在短期预测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经验。如发病中心预测,是根据适宜于发病的温湿条件,从中心病株初现至大田普现与盛发相距日数的规律,提出防治预测报告。其他如利用气象型及气象因素、水稻生育相、孢子捕捉、发病相、指示植物及生物季节等进行预测,国内外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在药剂防治方面,汞制剂是目前比较有效的药剂,近来还将粉剂改为液剂,不但人畜安全得以保证,也节省了用药量。农家习用的石灰粉对稻瘟病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日本有人从大量放线菌中筛选并提制出“制瘟素S”,用七万倍稀释液施用,除在高温下出现一些药害外,一般效果还超过了汞制剂。
选育抗病品种与研究栽培免疫
选育抗病品种与其他防止措施同样占有重要的防治地位。虽然实践上较难获得高度抗稻瘟病的品种,但即使是中度抗病或耐病的品种,也能取得防病保产的效果。已有的抗病品种要繁殖推广;各地选育出来的具有希望的品系要广泛鉴定,确定其抗病程度和适应性,然后通过区域试验加以肯定和利用。为了防止品种抗病性的退化,一方面要继续选育抗病强的新品种,另方面还可在一地区中考虑采取多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以减轻流行年的损失。品种单一化会招致感染力的增加和新生理小种的积累与蔓延。由于植物本身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在人工选择、杂交和培育下,可以获得新的抗病品种。在选育抗病品种的同时,注意生理小种在一地区内的分布、致病性的改变及病斑类型等,对新品种的培育、病情测报和防治等研究工作,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根据福建的初步研究认为,籼粳稻上的稻瘟病菌各有其独特的小种,因而在接种观察品种抗病性时,对于不同类型的稻种和菌种来源,有慎密考虑的必要。
研究栽培免疫和栽培保健必须与总结农民丰产防病的经验相结合。陈永康的肥水管理原则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范例。我国广大水稻栽培地区的老农有着适应于一地区地理条件的丰富经验,把这些经验加以整理和进行科学的分析,比单在试验田设计和摸索,要更加切合实际些。这样做既可避免防治上的被动情况,也为综合防治树立了信心。这方面的工作今后还需要积极开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