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阅读
  • 0回复

喜看祖国京剧百花开——记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团在香港的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6-26
第2版()
专栏:

  喜看祖国京剧百花开
  ——记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团在香港的演出
  新华社记者 黄文放 李学纯
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团在香港演出了将近两个月,也在香港轰动了将近两个月。在香港,过去还没有一个艺术团体能像这个剧团作这样长时间的演出,观众这样多和影响如此深广。香港报纸这样报道:“这里的人对剧团的表演,从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和中年、青年演员的唱做念打,到剧本、行头、文武场面、美术设计,乃至配角、龙套,无一不感到极大的兴趣”。观众们普遍认为,京剧团来港演出,使他们得到了一次极高的艺术享受。
艺术日新 风采胜昔
剧团在香港首场演出《赵氏孤儿》,这个戏以暴风骤雨般的气势在舞台上展开,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联同几十名演员,在台上各自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台下一千七百多人,情不自禁地大声叫好。一个京剧爱好者描述自己看戏时的感情说:“台上演员谢幕了,我站在座位前,手掌拍疼了,眼里含着泪水,仿佛是在梦中,又明白实在不是梦,我仿佛见了多年未见的亲人,暗暗地流下热泪”。像这样台上台下水乳交融的热烈情绪,在剧团演出的四十九场中,几乎是经常出现的。
马连良和张君秋是香港同胞早已熟悉的名家。十三年前,他们常常在香港演出。但是,这里的戏迷普遍反映说,过去虽然看过马、张多年戏,还从来没有看到他们演得如此之好。裘盛戎一九五六年曾随“中国民间艺术团”来过香港,但那次只能算是露一露,香港观众是在这一次才真正认识到他深厚的功夫。人们称赞他的唱念是“一字一句并有神韵”,做工是“一招一式俱见功夫”。赵燕侠是香港观众闻名已久还未见面的名角,这次她演了十六场,引起了很大轰动。对琴师李慕良,人们说他十多年来的进步使人刮目相看,他的伴琴“既不失生活的真,又富有艺术的美。”
论艺术,观众们是赞不绝口,但人们最感动的还是艺人们饱满的精神状态。七十四岁的姜妙香演出《奇双会》和《玉堂春》,共五场,观众称赞说:“老先生,真想不到!”香港报纸形容马连良是“已逾耳顺之年,却无鬓衰之叹!”一个票友探班时,回想起马连良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一年在香港时的景象,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十二年前你选择了北上的正确道路,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你那‘老而愈醇’的艺术。”
  新精神 新作风 新感受
尽管剧团的许多成员是香港戏迷所熟悉的,但是,看了几十年戏的老戏迷都表示:像这样的剧团,他们过去还没有见过,因为它带来了祖国京剧界的新精神、新作风。
老作家霜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像北京京剧团这样规模之大,人材之盛,简直难以想像”。京剧组班向来讲究“四梁四柱”的严整,北京京剧团不但达到了这样的要求,生、旦、净、丑,主角、配角和场面都十分整齐,而且汇集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即使最孤僻最偏好的戏迷,也不难找到自己喜爱的对象。在年龄上,这个团是老、壮、青、少四代同堂,而又都亲密团结,合作无间。许多观众特别称赞像《赵氏孤儿》和《秦香莲》那样的群戏,说是几位名角同在台上,既见深厚的功力,又是牡丹绿叶相得益彰。有人特别计算了一下:这个团以花脸为最多,有水平的大花、二花、小花就有十几个之多。一位票友说:“看了这些花脸,同行如敌国这句话,在新社会里,在具有新风格的剧团里,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了”。许多观众看到像谭元寿、马长礼、小王玉蓉、杨少春等这些早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演员,常常扮演校尉、宫女、太监、小兵等龙套角色,而又演得这样严肃认真,大为赞叹。
有人特别称赞剧团的文武场面,说他们在伴奏中全神贯注,全力配合剧情和角色,一切为了演好戏。香港的京剧音乐人员在一次座谈会上议论说,剧团里的场面和角儿是亲密的合作者和朋友,和旧社会里的关系完全不同了。
京剧的未来展现在眼前
观众们认为,他们在剧团的演出中,还看到了京剧艺术的未来。一位京剧爱好者这样描述他在京剧团初到香港时的心情说:自富连成散班到北京解放,京剧界没有培养出什么新人,也没有培养新人的社会条件。因此,京剧演员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许多行当都是几个老演员在苦撑危局。现在,这个团带来了那么多的青年演员,许多人都要仔细看看他们的功夫,要从他们身上看看京剧的将来和希望。
人们没有失望。谭元寿、马长礼、小王玉蓉、李毓芳、杨少春、高宝贤、茹富华、郝庆海、赵丽秋等一大群年轻演员,都受到香港观众的普遍赞扬,认为他们有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今后再加上时间的磨练,功力必然更深,将来可望青胜于蓝。观众们特别高兴的是,从这众多的年轻演员中,看到了几乎每一个流派都有了传人。戏迷们常常说,这次谭富英没来,但谭元寿、高宝贤可以代表他,高盛麟没来,却来了个杨少春。有一个票友设想,如果这个剧团安排一次由青年演员担任主角的各流派传人大会演,那将可以看出目前京剧界那种“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宏伟景象。
京剧团里有一个十九岁的老旦万一英,来港后只扮演过几次宫女,但戏迷们风闻她的嗓子不错,纷纷要求让她演一场。剧团就安排她演了三场《望儿楼》,结果大为观众赞赏,认为她是很有希望的小老旦。在这场戏中,许多票友特别注意李毓芳和汪本贞。李毓芳扮演宫女,丝毫不因自己只是为一个年轻演员跑龙套而稍有松懈,琴师汪本贞更是比万一英还要紧张,聚精会神地用琴弦把万一英的一字一腔都托出来。许多票友在一次座谈会上感动地说,青年演员既有祖国的栽培,又有老艺人的提携,又怎会不是一个个的冲出来!
经过论争 加深认识
北京京剧团带给香港同胞的,是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思想指导下出现的京剧新气象,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但有些行家不免感到有点陌生。
对张君秋的新腔,少数票友感到不习惯,他们说:“梅(兰芳)先生不是这样唱的。”但是,大部分观众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张君秋在二十三场演出中,既表现了他那梅派正旦的才华与功力,也表现了他那优美动听的新腔创造。票友程慕灏说:“梅先生如果仅仅模仿前人那样唱,他决不会成为一代大师”。大部分人都肯定张君秋的新腔创得好。
赵燕侠独特风格的演唱,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从各方面畅论她的成就。观众们称赞她的唱腔是字吐得真、送得远,做工细腻,表演富有生命力。
但是,在初期,对她的表演,也有一些票友表示不喜欢。有人说:“梅程荀尚看得多了,未见有类如赵燕侠者。”有人承认她的功力深厚,却认为并非京剧“正统”,称之为“邪派高手”。但是到剧团演出的后期,人们对她的戏看多了,再经过争论,许多观众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有论争才有进步,许多票友认为,经过这次对北京京剧团在传统基础上革新创造的反复认识,将会大大帮助香港京剧界的进步。
剧团在香港演出了四十九场,排出三十个剧目,还应电视台的聘请作了五次电视演出,广播电台还进行了六次实况广播。由于广大观众一再要求,演期延长了又延长,但是还有不少观众感到演出的时间太短了,希望能再多演一些剧目。票友王鲁在报上撰文说:这是因为“人们对祖国的艺术,对这个剧团,对这批演员,实在太热爱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