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换掉难字不致损害词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6-27
第6版()
专栏:论语说文

  换掉难字不致损害词义
  林曦
《少用难字》一文刊出后,好几位读者来信、来稿讨论这个问题。多数同意文中的主要意思——少用多带难字的文言、成语。但是对所举若干词语中的难字换成易字后会不会损害词义以至“语言风格”,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或者疑问。意见集中在“攫夺”“豢养”“揠苗助长”改为“抓夺”“喂养”“拔苗助长”是否适当上。我所举的一些换易字的例词,不一定都妥当,欢迎指正。有的读者主张把“笑靥”改成“笑窝儿”,就更贴切。但对上述几个词,谢谢这几位同志提醒我,却的确有进一步解说清楚的必要。
由于这几个包含难字的词语报刊上常有人用,而作为词素用的难字的意义又不大好懂,于是就引起一些误解,把本非这些词语和难字所有的含义,外加在它们身上。
先说“攫夺”。有的认为有骗取的意思,有的又认为有暴力夺取的意思;而“抓夺”则没有这种或那种他们所说的意思,因此就不好来代替。那么,“攫”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新华字典》的解释是“用爪抓取”,引伸为“夺取”,举的词例就是“攫夺”。《康熙字典》引用《礼·儒行》上“鸷虫攫搏”的疏解说:“以脚取之谓之攫”(用脚爪来抓拿就叫攫)。《说文解字注》引用了《淮南子》上的一句话:“鸟穷则搏,兽穷则攫。”(鸟类走投无路了就用翅膀扑,兽类走投无路了就用脚爪抓)。“攫”的篆文左旁是手,右旁画的正是一只瞪着两个凶眼的鹰隼用爪在抓。(见图1)这都说明:用古汉语说的那个“攫”,用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就是“抓”。“抓”字有没有强取硬拿的夺取的意思呢?“老鹰抓小鸡”不是连生命都夺取去了吗?《学生字典》在“攫”字下的举例正是“老鹰攫小鸡”。由此可知,把“攫夺”“攫取”改说成“抓夺”“抓取”并没有损害它的用爪抓取的原义跟比喻义的。说“帝国主义抓夺殖民地人民的财富”,把帝国主义比喻成凶禽恶兽,一样有贬责的含义,不一定非用古书上用过的“攫夺”不可。
再说“豢养”。有的来信以为不可用“喂养”代替“豢养”,“喂猪、喂羊则可,喂养厮卒、走卒则不通”。其实“豢”是指事字,篆文画的正是双手捧了米来喂猪。(见图2)《说文》的解释也是“以谷圈养豕也”。(设猪圈拿粮食来喂养猪)可见“豢养”本是喂猪,并不专用于喂养走卒,原来也不包含使它供驱使的意思。用来说豢养走卒,也不过是比喻把走卒当猪狗一样喂养。古人说“豢豕”,所以才用“豢养”或单用“豢”来骂猪狗样的人。今人说“喂猪”,正应该用“喂养”来骂甘心作帝国主义的走狗的人。
用“拔苗助长”来代替“揠苗助长”,由来已久。《汉语成语小词典》(中华书局版),两者兼收。从《说文》《康熙字典》到《新华字典》都是用“拔”来解说“揠”。两个字的关系,汉代的扬雄早就在《方言》里交代明白:“揠、擢、拂、戎,拔也。”“自关而西或曰拔……东齐海岱之间曰揠。”孟夫子是生长在大海、泰山之间的山东老乡,所以在《孟子·公孙丑章》中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国有一个耽心禾苗不长而去把它拔高些的人。——见《孟子译注》译文)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拔”,却是从潼关以西的古代秦语接受下来的。除了直引《孟子》原文外,一定要叫现代人去学古代山东方言来说“揠苗助长”,就大可不必了。
白话文是打破了“缩短句子,多用难字”那种鲁迅所揭露的“作文秘诀”,才建立起自己的修辞用语的风格的,真正要使白话文的“语言风格”高,还是得继续提倡“少用难字”!(附图片)
  (图1)(图2)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