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北岳四专署来信说明 东焦等村暂不开渠原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1-20
第2版()
专栏:检讨与答复

  北岳四专署来信说明
 东焦等村暂不开渠原因编辑同志:
贵报十二月二十四日刊载:“东焦村一带十三村农民,急盼获鹿、井陉政府快趁冬闲领导开渠”一项批评与建议,谨将我们处理这一工作意见及检查作复如下:
八月,本署接到经获鹿政府转来东焦等村要求政府领导开渠的信件,略称:“十三村灌溉可达四万亩,请求贷粮扶助开渠”,(信内只有九村署名,缺下游同阁、南北故城、邵营四村)。当时本署曾即多次研究,最后认为这条新渠至少在三、五年内不应开修。原因是:
(一)水量不足是主要问题。冶河(温水河)是四专水利事业最发展的河流,战前沿河旧渠十七道,浇地五万零一百亩,战后至今修建新渠五道,加宽引长旧渠四道,共扩大浇地面积八万二千一百亩。其中包括灌溉四万亩之计三渠,一万六千亩的源泉渠与一万五千亩的永胜渠,现在冶河共有渠道二十三条,灌溉总面积十三万二千二百亩。但自一九四七年计三渠放水后,水量已感不足。四八年夏季亢旱,渠滩曾将冶河水完全坝干,使下游水量不足,浇不成地,而引起上下游群众性的争水纠纷。当时采用了调剂水量,逐渠让水,照顾下游的办法,使大部渠滩免遭旱坏。计三渠四万亩仅浇到三万亩,春浇两水的不足二万亩,其余只浇一水。由于去年天旱及新建渠道尚不巩固,耗费水是较多,致计三渠三万亩地未能浇好。再从冶河修灌溉四万亩的新渠,按近一、二年水量情形,势必影响现有渠道之灌溉。
(二)从全面发展水利着眼,开新渠不如引长加宽旧渠,节省水量,减少工费为宜。计三、源泉两渠干长皆三十余里,渠尾已伸向获鹿平原。开新渠因导水路较长,建筑费较大;源泉渠每亩需费小米已百斤以上,计三渠已超过六十斤,东焦等村计划之新渠干长四十里,估计每亩至少需负担二大斗米。如使源泉、计三两渠继续发展,省工省力,较开新渠事半功倍。再者如多开渠口,使取水路的总长加大,消耗水量,降低灌溉效力是难免的。冶河现有渠道,解决水量的基本办法,必须统一取水,按亩平分。但工程浩大,需要长期筹划。如果不顾及到这一点,再开新渠,只有影响现有之水利,引起更多之纠纷。同时东焦十三村,除东焦、牛山二村外,其他十一村,以继续引长加宽源泉渠,均能灌溉。但源泉现因水量尚不充足,工程尚不巩固,负担问题尚需清理,三五年内不能引长加宽。如果上述问题获得解决后,可有步骤的有计划的加宽引长,逐步达到扩大灌溉面积之目的。
(三)我们深刻接受几年来兴修大渠的教训。四专在滹沱河兴修灵正渠,在沙河兴修荣臻渠,经过四年至六年的努力,大部工程已告完成,但均因开始时对水量估计不足,工程计划只从主观愿望出发,要求庞大,结果现在只得缩小浇地范围,致使群众不满(灵正渠原计划受益五十村,浇地一千二百顷,现已缩至二十三村,争取将六百顷地在三两年内才能浇好)。冶河流域之计三渠同样存在这种情况,东焦计划之新渠,应深刻考虑已有经验教训,不应冒然兴修。本专署这一意见,当时曾与北岳行署农林厅水利科长共同商讨;八月底专区召开合作会议结束时,又曾与获鹿实业科长面谈,由获鹿转告东焦等村:此渠现时不能兴修。但十二月二十四日阅读贵报后,了解了群众还没有得到政府的答复,并且希望政府领导开渠,甚至因此渠开不成而影响到生产情绪,我们深刻检讨,这是工作上的不深入,没有把群众迫切需要的事情到群众中去作很好的商量,及说明情况,进行解释,仍使群众急切等待,这是我们工作上一种官僚主义作风的表现。我们见到报纸后,即派人到东焦一带召集上游五村群众作进一步了解,东焦、牛山二村实因均系旱地菜种不上,吃水亦有很大困难,要求开渠…………。
                         北岳第四专署
                            一月四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