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我国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7-02
第5版()
专栏:

我国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探讨
向德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
一般对农业机械化的作用的认识,主要在它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一个人和一头黄牛每天工作十小时,只能犁田两三亩,而一个人驾驶一部三十五马力的拖拉机,每天工作十小时可犁田四五十亩,相当于畜力犁田的功效的十五到二十倍。显然这是农业机械化的好处。也有人认为农业机械化的好处在于它能代替或减轻人们的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说法,都只对了一部分,还不全面。拖拉机犁田虽然可以提高功效不少,但有的地方出现:拖拉机犁田提高工效省下的时间,农民没有别的事可作;而且拖拉机犁的田质量不比牛犁的好,不能多出谷子。我国是耕地面积较少、人口较多的国家。以湖南来说,每人平均只有耕地面积约一亩半。提高农业生产,虽然可以靠开垦一些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是主要的方法。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决不可离开这一要求。正如农民所反映的:插秧机虽然可以减轻劳动强度,但如果由于勾、伤、漏秧要减产,还是不愿用它。从几年来各种农业机械的推广情况来看,排灌机械在生产中起了很大作用,深受农民欢迎。有些地方农民对一二○型煤气抽水机歌颂为保命机,认为可以保产。但农民对它是不是就完全满意了呢?不是。根据我们去年在湖南常德地区调查机械排灌的成本,电力排灌两用的平均每亩为七元,排渍的每亩为四元多,煤气机抽水每亩为七元(用木炭作燃料),柴油机抽水每亩为三元以上,蒸气机每亩为六元。灌溉费用实在太高了。
从以上这些要求来看,农业机械化的目的,主要应当有三条:一、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三、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这三个要求,要都能满足,农民才会满意,经济效果才会显著。这就是农业机械化的目的。
农业机械化的原则和方法
1、因地制宜的原则。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首先要求有合用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是在某一既定的地形、土壤和气候的条件下,为适应特定的农作物的生长要求,完成劳动、技术措施的工具。农业机械是否符合农作物的生长要求,农作物只能以果实的好坏来反映它的意见和要求。研究农业机械的,必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一问题。农业机械必须因地制宜,如湖南旧式提水工具的龙骨水车,在湖区由于单片排灌面积大,同时水源也大,他们用的龙骨水车都是脚踏的座车,座位多至五个人。在邵阳地区,因为是山区,单片灌溉面积小,水源也小,他们所用的龙骨水车都是手摇的站车。显然,在湖区合用的,在邵阳就变为不合用。
2、选、改、创相结合的方法。我们祖辈几千年来经过千百次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终于有了一套成熟的精耕细作的方法和合用的农具。世界各国的农业劳动者也各有一套成熟的耕作制度和合用的农具。近代各地各种农业机械同样是在实验、失败、反复试验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成熟的农业机械和农具,应用到某一地区,某种耕作制度和某种作物上,肯定有些是合用的,有些是不大合用或完全不合用的,也有还是缺门的。这些事实启发我们:进行农业机械研究的方法,必须选、改、创相结合。即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就已经行之有效的农业机械和农具进行选择,不完善的加以改进,缺门就进行创造。
有人说:“农业机械研究的方法,应当是选、改、创相结合,目前以选、改为主。”这样说,容易在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上造成混乱。我们在实践中可以体会到:选,固然可以是就一整部机械或工具来选择,但也可以只是就某一工作原理、方法、结构和部件来选择。改和创的工作也是如此,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套的。客观事实说明,大多数机器发展的历史,总是从局部的选、改、创演进成功的。研究、试验农业机械的原则,只有一条,即要因地制宜,切合实用;方法是选、改、创相结合,而不是某一个时期以选、改为主,另一个时期则以创造发明为主。以湖南的旧式提水工具筒车来说,它是利用水力提水的一种好方法,有水能的地方应当推广应用。但它的效率低,约为百分之三点六,是个缺点。衡阳农具研究所和有关单位联合组织工作组,进行分析研究,就原有筒车的构造,一共进行五个地方的改进,结果提水效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九点七。但还有一个缺点,即支架是木做的,洪水来时易被冲垮,于是又进行改用钢筋水泥支架。经过这六改,肯定说,较旧式筒车要好些。尽管如此,它的效率也还是低的,而且结构庞大,耗用木材多(每部直径五米的小筒车要用木材二点四立方米,大的要四立方米)。这些缺点,明显地阻碍了筒车的推广。于是工作组又作了第二步的改进:进行了水轮——解放式水车的研究试验。他们利用安装筒车地点原有的落差和水槽,装一个贯流式水轮机,带动一部解放式水车,把水提送到河岸上去。试验结果很好,效率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五,同时结构较筒车紧凑,消耗木材也少得多。目前,另外还有水轮—离心泵、水轮—刮板泵两个方案还正在进行。这些方案都是由局部选、改发展到创造,龙骨水车的例子也是如此。邵阳第一机械厂试验成功了一种铁管水车。旧式龙骨车每小时的提水量约为九立方米,铁管水车的提水量提高到十三点五立方米,同时不要用优质木材。它基本上是采用旧式龙骨水车用手摇或脚踩的发动方法和解放式水车的提水方法,并使二者结合做成的,比旧式龙骨水车要好用得多。从这两个例子看,选、改、创相结合是研究工作多、快、好、省的方法,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的。
选、改、创应当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尤其必须与耕作制度相联系。显然,耕作制度决定农业机械的构造,必须能满足农艺的要求,才算得上合用。但耕作制度往往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应用,有时使机械结构复杂化了,有时甚至很难实现机械的应用。如采茶叶、蔬菜间苗和摘桔子等工作,都很不好用机械。在有些情况下,改变耕作制度往往对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利。如说水稻以移植为好,当然要求有可用的插秧机,但插秧机一时还搞不好。如改用直播呢?根据芦台农场的试验,水稻改用旱直播,播后灌水生长良好,与插秧比较,单位面积产量还高百分之五,省工百分之五十。因此,对水稻种植机械,既应当研究插秧机,也应研究直播机。一切农业机械研究的选、改、创,都应当与耕作制度、农艺以及作物品种的研究密切结合,才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和全面观点
在实现农业机械化方面,有一种意见认为:机械化、半机械化同时并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半机械化为主。什么是半机械化,如果意义不明确,就会给工作的指导思想带来混乱。一般解释,机械化指用动力的机器,其它用人力、畜力的机器都为半机械化的机器,因此旧式农具都列入半机械化范围内。这个说法,颇欠严整。如筒车,它是用水能的提水工具,算什么类型的机械呢?如果以为它是一种旧式提水工具,应当列入半机械化的范围内,那么,新式大型水轮机为什么又不列入半机械化的范围内呢?按机械的动力类型来分类,合理的说法,可以是机力机械、人力机械、畜力机械、水力机械等等。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划分,应当是某一作业过程全般使用动力机械的,即为全般机械化,如果作业过程部分还要用手工或畜力机械来完成的,即为半机械化或一部分机械化。如用动力收获马铃薯的机器,在收获过程中还须用手工把马铃薯中的泥块选去,和由泥土中把马铃薯选出来,这样,就可以说马铃薯的收获作业是半机械化,但不能说动力收获马铃薯的机器是半机械化的机器。农业全般机械化,总是要通过半机械化的过程逐步实现的。采取机械化半机械化同时并举的方针,有利于农业机械研究方案的设想和具体结构的设计,有利于加速机械化的实现。
一般对农业机械的应用,往往有局限于某一项作业的看法。其实农业机械化应该全面地看。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要有相应的机械,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个方面更要有相应的机械。在目前,犁田用拖拉机,排灌用抽水机,大家都看到了,但对肥、种等方面则往往看成单纯为化学工业和种植方面的事,以为与机械无关,对这方面应用的机械的研究课题也少。农业“八字宪法”每个字都与农业机械分不开,这是因为实现“八字宪法”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不通过劳动,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质量便都不能不应用机械。犁田、抽水固然要用机械,肥料方面如运肥、撒肥,以至捞湖草作绿肥、铡稻草作厩肥,种籽方面如种籽烘干、选粒等等,目前都迫切地需要机械。
现农业机械化的速度问题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速度,要与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国民经济、文化教育的综合水平相适应。研究试验成功或改进某一合用的农业机械,不等于就可实现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四个标志:1、要有成熟合用的机械;2、制造质量要达到要求、成本要低;3、操作要熟练;4、服务条件要完善(即燃料、油料、零件、部件的供应和维修设备良好)。这四个环节,环环相关,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以排灌机械为例,有的地区有很多的排灌机械,但实际使用的只占总马力的百分之六十五。排灌动力不论柴油机或煤气机,在设计结构上都是已经成熟的。为什么用起来成绩不好呢?据调查,其中属于制造质量不好,要退货的就有很多,使用和维修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些地方的柴油机不仅没有储油澄滤设备,有时竟用粪桶挑柴油,挑运时为防止桶内柴油泼溅出来,还加入一把草。有的用肥皂水代机油用,有的用木炭煤气炉烧柴和煤球,有的经常把螺钉扳坏扳断。有操作和维护保养规程的很少。修理缺乏设备,送到别处去修时,拆运既很费事,时间又拖得久,费用既高,质量也没有保证。因此,在规划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时,不仅要重视农业机械化的研究、试验、鉴定、定型,还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工艺制造水平(包括质量和成本),培训使用维修技术力量和设立供应和修配网。这四个方面必须按比例地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如片面强调提高研究设计的指标,而制造工艺、材料、使用、维修的水平赶不上,结果还是不会很快成功的。
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通过算经济账
农业机械化应该包括两门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学和农业机械化经济学。二者不可偏废。如用拖拉机犁田,用什么类型号的拖拉机,某种功率的拖拉机能耕多少地,这个经济账必须算清。日本的农业和我国有些相近,日本拖拉机作业有几种体系:一、用中型拖拉机(十至二十五马力)担任耕地、碎土、作垅、中耕除草、培土施农药、收割和运输等作业;二、利用大型拖拉机(三十马力以上)担任耕地、碎土、收割和运输;利用小型拖拉机(五马力以下)或畜力担任作垅和田间管理。在旱田用大型拖拉机担任深耕,小型拖拉机担任田间管理和运输。水田用二十至四十马力的拖拉机以三百到六百亩耕地为一协作经营单位;旱田用二十至四十马力拖拉机,以六百到九百亩耕地为一协作经营单位。在我国各地区拖拉机的使用,选用什么型号的拖拉机,如何适应各地耕作制度,如何与耕地面积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是农业机械化经济学必须研究的问题。
目前农业机械使用中的不经济的情况,推究其根源,主要有下面几点:
1、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低。以湖南滨湖地区排灌机械为例,排灌两用的每年利用的时间较多,也不过三、四个月,其余每年不过六百小时左右,少的只有二百多小时,有的因雨水较好,全年可完全不用,但又不可没有。怎样才能提高机器的利用率?主要有两点:一、机器设备的种类和大小要合理配套。如排灌机械要配套;拖拉机型号也要合理配套,用大型的耕地,小型的作田间管理,还要有配合的农具。有些机器每个单位每年需用的时间不多,则可以联合置备,错开使用。二、动力要充分综合利用。如排灌动力可以利用作农副产品加工,发电和车运、船运动力,拖拉机可带抽水机,或作运输及其它多种作业。各种机器的选型和配套动力功率的大小,都要结合考虑如何更好地综合利用问题。
2、机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若干地区的机器都由于管理不好,因而用不好、消耗大。如有些地区的排灌机械,露天摆着,听任雨水和泥沙向汽缸里面流;有的机器完全被草遮没,有些煤气炉锈穿了,用时就靠拿泥浆去堵塞。有的机手反映,有的部门对排灌机械是都管都不管,即不要水的时候都不管,要水的时候都抢着管。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工作。
3、土地没有规划、整理,影响了机器的使用效率。如南方田块面积小,形状又极不规则,高低不一,田间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在这样的田地上使用拖拉机耕作,效率很低,一般空行时间达百分之四十。同时有些田丘,由于没有通行的道路,拖拉机耕作线路,无法安排。排灌方面,抽水机埠、蓄水池、渠道的布局和抽水机的扬程、功率的选择也与地形的关系很大。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同土地的规划、整理是密切不可分的。
4、劳动力的安排问题。各地在逐步采用农业机械后,必然会出现对劳动力有不同的要求和产生节余劳动力,因此对劳动组合和节余劳动力的善于利用要有全面的考虑,否则不能充分体现出农业机械的功用和它的经济利益。由于使用农业机械节余出来的劳动力,首先应当充分利用于加强精耕细作和田间管理方面,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开荒、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和搞多种经营。在有更多的节余劳动力时,即可有计划地加强其它战线,以加速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