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沁水三区煤窑逐渐恢复 产量将达抗战前水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1-21
第2版()
专栏:

  沁水三区煤窑逐渐恢复
 产量将达抗战前水准
【太岳电】沁水三区煤窑,抗战前共有二十六座,有五百三十五个工人,每日可产煤六十万斤。后经日伪摧残,大半停顿。近年来在我民主政府扶植下,又渐渐恢复起来。但因有些窑主还不了解我们发展工业的政策,或因出了煤卖不出去,便不再大量开采。如前年冬天虽有二十八座煤窑,但工人只有三百四十二人,每日只产煤三十八万六千斤,和战前相差很远。去冬布置冬季生产工作后,工商局同志即深入煤矿区,召开煤窑经理会议,耐心解释政策,并帮助解决销路等困难,一月来煤业得到迅速发展。下峪的石炭窑,起初只有工人十个,这次会议后,窑主韩玉贵、王文玉等即负责经营,现已发展到三十二个工人,每日可产煤四万三千二百斤。公炭窑经理王玉柱过去对政府号召的“产运销结合”想不通,他说:“盘古至今,绛县车就没到过沁水拉煤。”怕开采出来卖不了。但自十月间沁、绛大道修通后,好多绛县大车来沁水担煤,他才急忙到各处找寻了二十多个工人,扩大开采。上峪的新炭窑、桩沟窑、杏峪的西沟窑、尧都的关帝窑、冶内的太上窑,都是停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老窑,现已重新开采,并又新开了十多个口。到去年十二月一日,全三区已发展到四十六座窑,有四百五十六人,每日可产煤五十万零二千三百三十斤。产量已快达到抗战前的水平了,窑数则快超过战前一倍,煤业工人也一天比一天加多。翼、绛等县大小牲口车辆,驮的驮,拉的拉,路上不断。窑主则正在改良工具,建立窑规,找寻工人,派出推销人员,尽力扩大经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