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严”和“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7-08
第4版()
专栏:

“严”和“慈”
易和元
在旧社会里,人们对别人讲到自己的父母亲时,都有一个专门的称谓,父亲是“家严”,母亲是“家慈”。这叫法从何而来,没有考证过。但从字面上看来,似乎是父母在对待子女问题上有个分工,一个主“严”,一个主“慈”,即所谓“严父慈母”是也。
“严父”如何严法,“慈母”如何慈法,这在戏曲舞台上表现得很清楚,很生动。那当父亲的大多是板着面孔,对子女打骂呵责,一副家长派头;而当母亲的却大多是对子女溺爱非常,百依百随,视若掌上明珠,一根毫毛也动不得。父亲要打孩子时,当母亲的就一把把孩子拉到怀里,叫声:“我的儿呀!……”真个是“打在儿身,痛在娘心”,于是当父亲的,手也就软下来了。这就是所谓“严”和“慈”吧?
其实,这两种对待小孩的态度,就是现在也还是有的。一种是一味迁就,说什么“我们自己过去受尽了苦,现在应当让孩子享享福。……”
另一种是一味呵斥,说什么“玉不琢不成器”。这两种方法都不对头,前者娇生惯养,易使小孩经受不住任何艰苦生活的考验;后者又往往使得小孩低眉顺眼,奴性十足。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为着明确的目的——革命,通过小孩自己的实践,因势利导。从而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培养他们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斗争精神。
严和慈是一致的,对待孩子既要严,又要慈,所谓严,就是严格,所谓慈,就是慈爱,而不是溺爱,不是娇生惯养。在我们的革命队伍中,许多老同志老前辈在教育子女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七月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艰苦革命精神永留人间》,记述的是贺炳炎将军艰苦奋斗的动人事迹,其中也记述了他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建国初期,贺炳炎同志的爱人看到有些孩子穿得花花绿绿的,觉得不给自己的孩子穿好点,好像亏待了他们。贺炳炎同志对她说:“你想错了,不应该光从衣着上去表示爱护孩子,应该从思想上去培养教育孩子。”这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革命的接班人。他平时从不给孩子们零花钱,每逢孩子们要钱,他都要追根究底地查问清楚,一分钱也不多给。空闲的时间,他就领着孩子们去种地,教给他们捉虫、拔草、挑水,他说:“光吃现成的不行。”贺炳炎同志虽然逝世已经三年,可是他的一言一行却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他的大女儿有一件破衬衣,总是舍不得丢下。她说:“见到这件衬衣,就想到爸爸督促我缝补的情形。我不能丢开它,我也不能忘记爸爸的话。”
贺炳炎同志对孩子严么?很严。贺炳炎同志对孩子爱么?很爱。就是因为他对孩子很爱,才对他们很严,目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革命的接班人。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可不一定。老子是英雄,儿子未必就是好汉。要使儿子也成为好汉——成为革命的接班人,这要靠教育培养——学校的培养,社会的培养,家庭的培养。当父母的担子很不轻,应当很好地把这副担子挑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