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在“和平之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7-09
第4版()
专栏:

在“和平之港”
冯之丹
和平土地上的灾难
坦噶尼喀共和国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和平之港”。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港湾,它像一个大口袋,盛满了一池碧蓝碧蓝的海水,它的边缘上装饰着挺秀的椰子树,白色柔软的沙滩、彩色的贝壳和卵石。金光灿灿的阳光照得蓝色的海水更蓝了。
但是,在这“和平之港”的国土上,曾经是不平静的呵。从一八八四年起,坦噶尼喀沦为德国的殖民地。七十二年前,即一八九一年,在坦噶尼喀的伊林加地区,赫赫族的民族英雄姆克瓦瓦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反抗殖民者的英勇斗争,曾经一举歼灭过德国殖民军一千多人。一九○五年至一九○七年,在达累斯萨拉姆以南的鲁菲齐河流域,爆发了著名的“马及马及起义”。这是一次伟大的自发性的人民起义,为坦噶尼喀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十世纪初,英德帝国主义争夺东非殖民地的剧烈斗争,也在这块土地上展开。坦噶尼喀和整个东非殖民地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了英德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厮杀的战场。非洲大陆上的战事早在一九一五年就基本结束了,而在坦噶尼喀及罗得西亚境内,英德之间的战争一直延续到一九一八年。不知道多少坦噶尼喀人惨死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祸之中。
从这以后,坦噶尼喀陷入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名为委任统治或托管),一直到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九日,坦噶尼喀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才取得了今天的独立地位。一年以后,又宣布了坦噶尼喀共和国的成立。今天,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市中心,一座独立纪念碑竖立了起来,见到这座纪念碑,不能不使人想起非洲这一块土地上的灾难深重的过去。
达累斯萨拉姆是坦噶尼喀最重要的港口,每年大约有八百多艘深水轮船进入港口,吞吐量达到八十多万吨,坦噶尼喀出口农产品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通过这个港口,其余的出口则通过坦加港和姆脱瓦拉港。海港有三个深水码头,两个码头叫做“玛格丽特公主码头”,另一个码头叫比利时码头。达累斯萨拉姆还有一条铁路中央干线,只通内地的基果马,长达九百零三哩,是德国殖民统治时期修造的。港口和铁路一直由一个英国资本控制的所谓“东非铁路港口管理局”经营。而海港的那个比利时码头,在坦噶尼喀独立前,一直被比利时殖民者用来作为镇压刚果人民爱国斗争的运输基地。达累斯萨拉姆的码头工人曾经掀起过拒绝装卸比利时军事物资的斗争。坦噶尼喀政府在独立以后曾提出了要在一九六四年收回这个“比利时码头”。当然,谁能够怀疑呢?这儿碧蓝的海水是属于坦噶尼喀的,这个美丽的港湾也是属于坦噶尼喀的。坦噶尼喀的人民终将荡涤一切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残痕和创伤。
城市今昔
达累斯萨拉姆拥有十二万八千多人口,是坦噶尼喀最大的城市。非洲人是这个城市居民的主体,约十万人,其余是五千欧洲人、二万多印度人以及其他亚洲人。在殖民统治时期,这个城市被人为地分割成三个界线分明的区域:欧洲人区、印度人区和非洲人区。在殖民者的眼里,欧洲白人是这个城市的第一等人,印度人是第二等人,而非洲人是被列入最次等的。海滨风光最好的地方是欧洲人独占的,一幢一幢精致的有小花园的别墅,是欧洲人的。英国总督府在海滨,英国人的大医院也在海滨。那白色柔软的宜于沐浴的沙滩,只准白人来享受。殖民者把沿海地区的街道命名为“皇后大道”、“国王路”、“皇家禁区”、“皇后禁区”、“丘吉尔街”……
非洲区是同欧洲人居住区绝对隔离着的,中间是印度区和商业区。外国的银行大厦、大旅馆、大商店、夜总会,所有这些高楼大厦都在非洲区之外,同非洲人毫无关系。非洲人不许进入欧洲人的大旅馆,也不许走近海滨最优美的地方,更不许在海滩上沐浴和游泳。
今天的达累斯萨拉姆开始发生了变化。我看到那块“国王路”的路牌已经被涂成了黑色,上面的字已经没有了,它显然是等待着新的命名。在达累斯萨拉姆的繁华的市区,出现了一条宽阔的“独立大道”。特别是在非洲区,这里新近出现了“乌呼鲁街”(自由街)和“卢蒙巴大街”。独立纪念碑就竖立在乌呼鲁大街的边上。这是达累斯萨拉姆的新的面貌。
海滨,现在可以看到坦噶尼喀的政府机关,有些别墅也住着政府的部长。当年的英国总督府已变成坦噶尼喀的总统府了。坦噶尼喀独立以后,曾进行了“干部非洲化”的工作。一位非洲朋友告诉我,在全国的高中级官员中已经有一千几百人,也就是将近一半“非洲化”了。“非洲化”这个字眼在达累斯萨拉姆似乎成了一个流行的名词。
达市的旧博物馆也在海滨地区。博物馆外的空地上,正在搭起屋架子,要盖新的陈列室,准备改组扩大,正式成立坦噶尼喀的国家博物馆。坦噶尼喀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这是迄今被认为人类最老的祖先“东非人”的故乡。中央省和维多利亚湖区的岩穴中留有人类最古老的史前壁画。博物馆里有一些零星的陈列品是与中国有关的。一张地图上标着在这个国家的东南部发现了中国古代的磁器,一个玻璃柜里还放着明朝粗磁器的碎片,还有一些中国的铜钱,上面有“政和通宝”的字样。可见中国和坦噶尼喀人民之间很早就有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了。
达市有一所大学学院,据加拿大籍的校长普莱特介绍,这个学院并不属于坦噶尼喀政府,而是属于一个名叫“东非大学委员会”领导的。这里沿用英国的学制。原来这个大学总部在乌干达,后来在怯尼亚办了一个分校,去年在坦噶尼喀也办了一个分校。据这个校长介绍,学校财政的一部分来自西方国家的“基金”组织。达累斯萨拉姆的学院只有“法律系”和训练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
在达累斯萨拉姆的非洲区,我参观了一所名为“椰子树”的非洲人小学校。这里有六百九十名小学生和十二名教员,都是非洲人。当我进去访问时,有些孩子正在院子里劳动,有的种花,有的在打扫院子。一位坦噶尼喀的教员告诉我,他们在非洲小学里经常鼓励孩子劳动,这在那些外国教会办的学校里是见不到的。这个学校里还教授斯瓦希里语的课程。我走进一个地理课的教室。孩子们站了起来表示欢迎。我问他们:“你们都知道中国吗?”许多只小手举了起来。一个较大的孩子站起来说,“我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还有一个小学生问,中国的土地上一年都长些什么庄稼。每当我回忆起那些聪明可爱的非洲孩子来,总感到有一种热烈的美好的希望在我的心头跳跃。
达累斯萨拉姆只有一些小型的工厂企业。它们是烟草公司、小型纺织、砖瓦、纸包、家具、面包、面粉、制冰、冰激凌、罐头肉等一类的加工企业。我本来想参观一下工厂,但新闻局的官员说,工厂很难安排参观,因为这些企业都是外国人的,主要是欧洲人的。暂时还没有非洲人的工业企业。这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果。坦噶尼喀政府已经成立了“坦噶尼喀发展公司”。也许过些时候来,将可以看到坦噶尼喀自己的工业企业。
达累斯萨拉姆市郊,原来都是一些非洲人的旧茅屋,但现在出现了十幢小巧的平顶砖瓦房子。坦噶尼喀政府通过群众的“自助计划”在全国修建房屋、道路、足球场、学校、诊所等等,而且已经取得了某些成果。这个运动是从去年四月间开始的,到去年十月为止的半年内,已经修建了一百六十五所小学校和七千哩以上的乡村道路。的确,“自助”是个有意义的名称。这表现了一种新兴国家人民非常可贵的精神,他们愿意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建设自己的国家。
非洲区
达累斯萨拉姆的非洲区,聚居着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非洲人,这里能够看到普通非洲人的一些传统的生活。很难说,达累斯萨拉姆的非洲居民是属于哪个族的。瓦查拉摩族在这里定居的多一些,但各族人民之间已很难区分,因为他们大部分是穆斯林,信伊斯兰教。所以在非洲区的茅屋和平房附近,在并不宽坦的街道上,在一些小摊小贩和阿拉伯人杂货铺旁边,都能见到一些披着黑衫,蒙着黑纱的妇女。
卡里奥科非洲人大市场算是非洲区里最热闹最沸腾的地方了。市场的棚顶下摆着一排一排的摊子,有卖牛肉的,卖廉价洋货的和彩色缤纷的蔬菜、水果摊。达市郊外种植蔬菜水果,所以这里的摊子上五颜六色的,有木瓜、窝瓜、黄瓜、西红柿、小辣子、小萝卜、木薯、红薯、柚子、青皮橘子……市场上喧喧闹闹,扩音机传送着节奏鲜明的坦噶尼喀民族音乐,别具非洲风味。
夜幕在印度洋边的城市降下来了。凉爽的海风吹拂着。我们的汽车驶过非洲区。非洲人的茅屋和铝板屋顶的平房里射出了灯光。车过卢蒙巴大街,执政党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党的总部就在这条街上。转到了利文斯敦街上,忽然看到有一块灯光照亮着的牌子,上面的斯瓦希里文写着“本地医生姆温加塔诊所”。司机告诉我,这是本地有名的土医。据介绍,许多普通的非洲人都来此就医,这个小小的土医门诊所每天要接纳五十多个病人。
汽车又穿过几条狭窄的没有路灯的街道。非洲司机沿途指点一些有特点的地方:这儿是非洲人的酒肆,那儿是非洲人跳舞的地方。要不是现在正值伊斯兰教的开斋节,白天和傍晚都能看到载歌载舞的人群。
车过乌呼鲁大街,前面就是印度区了。印度区里立即出现了三四层楼的楼房。然后,到了商业区,银行、汽车代理行、伊索和壳牌石油公司加油站、大旅馆,挨次地驰过。一排排路灯整齐地亮着,黄色的灯光射向街道的尽头。从这里一直到欧洲区,许多辆小汽车仍在灯光下穿梭而过。
海港上的灯塔在向从远方驶来的航轮放出一闪一闪的信号。达累斯萨拉姆之夜,繁星密布;夜潮涨,海涛在呼啸。(附图片)
在坦噶尼喀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川流不息的人们拥向独立纪念碑前参观  新华社记者 冀连波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