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大力发展牧区的畜牧业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7-18
第1版()
专栏:社论

大力发展牧区的畜牧业生产
我国有广大的牧业区。那里草原广阔,牲畜成群,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基地。牧业区占全国总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我国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与这些地区毗连的地带。畜牧业是这些地区的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传统的主要经济。发展畜牧业生产,是这些少数民族切身利益所在,是这些少数民族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逐步提高这些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做好牧区工作,大力发展牧区的畜牧业生产,对于巩固祖国统一,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祖国,都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全国牧区会议学习了党关于牧区工作和牧区人民公社的政策,着重讨论了牧区草原建设和畜牧业生产方面的问题,广泛交流了经验。这对进一步做好牧区工作、发展畜牧业生产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畜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生产越发展,人民生活越改善,就越要求发展畜牧业。牧业区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目前这些地区拥有的大牲畜和绵羊、山羊,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而且牲畜和畜产品的商品率一般都比农业区高。大力发展牧业区的畜牧业生产,可以为农业区提供大量役畜,用于耕作和运输,支援农业生产,可以为纺织、制革、食品等工业部门提供大量原料,可以增加出口物资。牧区的畜牧业发展了,还可以提供大量肉、奶、皮、毛,对于解决我国人民吃穿用的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动员和组织牧区广大人民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既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又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既是牧区人民的切身要求,又是牧区人民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担负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我国牧区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条件是十分优越的。首先,有广阔丰美的草原。现在已经利用的草原,约比全国耕地面积多一倍,其中将近一半的面积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其次,牧区现有的牲畜中,有相当数量的优良品种和大批有繁殖能力的母畜。以上两方面,是发展畜牧业的雄厚物质基础。第三,牧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对畜牧业生产有深厚的感情。这些好的条件,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将日益充分发挥作用。
解放以来,全国畜牧业、特别是牧区的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据牧业比重较大的内蒙古、新疆、青海三个省(自治区)和甘肃、四川两省牧业区的统计,牛、马等大牲畜和绵羊、山羊的头数,一九六二年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三十七点四。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牧区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大大加强。这是党的政策的胜利,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胜利!
当前的任务是,要在胜利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定、全面、大力地发展牧区的畜牧业生产。
各牧业区陆续实行了民主改革,大部分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牧业区已经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四川等地的牧业区组织了畜牧业生产合作社;西藏的牧业区在平叛以后,也实行了民主改革,并且组织了一批畜牧业生产互助组。几年来的事实证明,牧区人民公社犹如初升的太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今后应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办好人民公社、合作社、国营牧场和公私合营牧场,在西藏当前则要办好畜牧业互助组,使牧区的畜牧业经济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蓬勃发展。
巩固畜牧业集体经济,发展畜牧业生产,是少数民族牧业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像农业区一样,牧业区需要经常地、深入地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是保证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推动牧区各项生产建设事业迅速发展,把牧区建设成为祖国强大的畜牧业基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我们应当通过社会主义教育,使牧区干部、群众更坚定地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观点,鼓足更大的革命干劲,为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而努力。
发展牧区畜牧业生产的首要条件是,认真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政策,特别要很好地贯彻执行“以牧为主,围绕畜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正确处理畜牧业同农业及其他经济的关系,是牧区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保证。牧业区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国家的需要,实行“以牧为主”的方针,大力发展畜牧业,既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又能使当地人民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生产经验充分发挥作用。这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分工和经济分工,也是这些地区为解决全国人民吃穿用问题做出的最好的贡献。因此,不能忽视当地的具体条件,在牧区不适当地大规模开垦草原,种植粮食作物。所谓“围绕畜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济”,就是说,发展多种经济,要为畜牧业生产服务,要有利于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不能妨害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牧业区,千条万条,增加牲畜是第一条。这是牧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至于半农半牧区,也都应当合理地规划农田和草场,制定发展畜牧业和发展农副业的全面规划,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并且合理安排各项生产。究竟哪个旗、县、社、队实行“以牧为主”或“以农为主”或“农牧并重”,那要分别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要求来具体确定。
为把牧业区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畜牧业基地,必须加强草原的基本建设。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没有水草当然就谈不上发展畜牧业生产。建国以来,畜牧业生产有很大发展,牲畜头数成倍增加。这是与我们国家有广阔而丰美的草原分不开的。今后要稳定、全面、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天然牧场仍然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加强草原建设,解决水草问题,就成了首先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水的问题,则是缺水地区的中心问题。有关地区的党委和政府应当把草原建设问题,水草问题,作为发展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在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牧区人民应当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草原建设、牧区水利建设等项工作,主要应该依靠牧区集体经济的力量来进行。与此同时,也需要国家、各行各业给予大力支持。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大力支援牧区的畜牧业生产,是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城市、工人阶级、各族人民特别是汉族人民,对牧区少数民族牧民兄弟应尽的一项光荣义务。当前,牧区对发展水利建设、补充和改革工具、改善运输条件等,要求特别迫切。希望地质、机械、交通、科学研究等部门,把这些问题经常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尽力帮助解决。牧业生产资料和牧民生活用品的供应工作,畜产品收购工作,对于调动牧民生产积极性关系甚大,商业部门应该切实做好这些工作。文教、卫生等部门也应该以支援农业的同等热情,支援畜牧业生产。
发展牧区畜牧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加强党对牧区工作的领导。希望各有关地区的党委经常讨论和检查督促牧区工作和畜牧业生产。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党委,要贯彻执行党关于牧区工作和民族工作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同时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要把牧区工作领导好,一兴一革,都要在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的指引下,从牧区的特点出发,从畜牧业经济的特点出发,从民族特点出发。这就要求牧区的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切实贯彻群众路线。县、社、队的干部更要坚持经常参加劳动,通过参加生产更好地领导生产。
目前,牧业区的形势很好。只要我们鼓足干劲,做好工作,全国牧业区的畜牧业生产必将早日出现新的高涨,各个牧业区一定都能逐步建设成为牲畜发展、人民团结、民族繁荣的社会主义的新牧业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