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3阅读
  • 0回复

送革命的新文艺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8-04
第5版()
专栏:

送革命的新文艺下乡
朱树兰

“把社会主义的文艺送到农村去”,是党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振奋人心的号召。从今年春节开始,首都文艺团体积极响应党的这一庄严号召,有组织、有计划地把歌剧、话剧、歌舞等新文艺送到农村人民公社,送到生产队,送到社员家门前演出。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三单位农村演出队的艺术家们,在河北、河南、安徽农村的巡回演出,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普遍赞扬,使他们又一次深刻体会到,毛主席的:“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号召的英明伟大。
农民群众喜爱文艺,这一点是谁也不会怀疑的。但是,对于那些不熟悉,或者根本没有听说过新歌剧、歌舞,尤其是既没有歌舞,又没有锣鼓的话剧等艺术形式的群众,他们愿不愿意看?能不能听懂?接受得了吗?这一连串问号,都是农村演出队所担心的问题。
事实胜于雄辩。农民不仅喜欢传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他们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文艺也有很大的兴趣;最根本的是他们迫切需要革命的、健康的文化。演出队每到一个地方,人们争相传告,方圆二、三十里路的农民,扶老携幼地纷纷赶来。有时,全家只买到一张票,就一家老小轮流着看。河南睢县小关村四十五个人只买到十五张票,无法分配,最后只好决定三个人看一张。从几十里以外,骑自行车赶着看演出的也不是少数。在室内演出话剧、歌剧的时候,人挨着人,坐得没有一丝空隙。能够在广场演出的音乐舞蹈,更是接待了众多的观众。人们一圈一圈地坐着、站着,后面的大车也是一圈一圈的围着,楼梯般一层层的观众,自然形成了一座宏伟壮观的露天剧场。
有一回,中央歌舞团演出队到安徽怀远县龙亢公社的苏圩大队,举办了一次小规模的露天音乐会。不巧,开演的时候,天下起了毛毛雨。为了让农民听好演唱,演出队准备改期举行,可是观众坐着不走,坚持要听下去。就这样,在雨一阵大一阵小的情况下,演员坚持在雨中表演,五、六百观众听了两个多小时,到节目演完,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有的农民说:“你们能唱到天明,我们就听到鸡叫。”
演出队在农村,常常是按计划在一个地方演完了,还被群众挽留着不放,而下一个演出点的群众却又提前来接了。生产队要公社想法子多买些票,公社要求县委、区委批准多演几场;农民个个都希望看到中央派来的演出。许多人反映:就是看不全戏,看一看北京来的人也好。

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的农村演出队,各自带了一批优秀的剧目下乡。其中,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歌剧《夺印》、《朝阳沟》、《木匠迎亲》,话剧《夺印》、《李双双》,舞蹈《台湾同胞的斗争》、《雷锋在路上》和声乐节目等。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歌剧有《三月三》,话剧有《三代人》,舞蹈有《艰苦的岁月》等。此外,还有一批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舞蹈节目。这些节目,特别是反映当前农村阶级斗争的《夺印》演出后,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听听农民的评论吧:
河北沙河县蝉房公社一个农民说:“看了戏心里亮堂了。”
河南睢县长岗区一个公社副社长(曾是大队长)说:“这几年我虽然没有变的像戏台上那个大队长一样,可是革命警惕性也确实不高了,看不清敌人了。敌人的花样把我的眼睛盖住,差一点没上敌人的当。今后一定要提高警惕,坚决和地主、富农分子划清界线,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
剧场门口,观众表决心的大字报说得好:“我们要牢牢的握紧印把子。”
许多地方头一天演出了《夺印》,第二天便出现了蓬蓬勃勃的气象。有的人把自己积存的粪送到公社的田里,有的人把增产节约的大字报贴在公社门前,有的人到演出队找演员谈心,……还有人到公社,到县委要求给他们“派一个何支书来”。
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节目,对农民是最有力的革命传统教育。看了话剧《三代人》以后,睢县河堤区一个下中农对儿子说:“儿啊!咱们的江山来之不易。在这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要拿出土改的劲头,要保住咱们社会主义的江山,再不能让坏人兴风作浪了。”安徽怀远县的农民看了《艰苦的岁月》舞蹈后,也说:这不是演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儿吗?红军长征经过了千苦万难,我们生产上的一点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我们一定要学红军的精神克服困难。
农民普遍反映:实事戏(指现代题材的戏)比袍带戏(指传统剧目)好,有意思。
演出队所到的专区、县、区、人民公社,各级领导都认为他们对农民和基层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

广大农民群众把演出队当成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派来的慰问团”,是“八路军的宣传队”,这给了演员们很大的教育和鼓励,使他们深深体会到群众对党、对毛主席感情的无比深厚。一个革命的文艺战士,首先应该是坚决的、和群众共命运的革命战士。演出队到农村,刚开始,并不是所有的群众都对他们亲如一家人的。如中央歌剧舞剧院的演员准备分散住宿在老乡家时,有的农民表示不欢迎。当他们见到在邻家寄宿的演员,一进门,放下行李,就帮着挑水、扫地、磨面,手脚不停地干活,工作认真,作风朴实;第二天一早便跑到公社去检讨,说这些演员像老八路,一定要给他家派个演员去住。有的农民离家出外办事,把锁门的钥匙交给住在家里的演员看管,毫不见外。
演出队下乡,看到农村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三面红旗的伟大成就,以及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提高了阶级觉悟。在河南睢县,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队到后不久,正遇上那里暴雨成灾,有的村子被水团团围住,有的堤坝被冲垮,公社立即组织了社员抢救。演出队也编成四个小组参加抢险排涝工作。趁休息时,还在地头表演小节目为社员鼓劲。公社的威力和农民的忘我精神,激发了演出队员们的热情,他们主动地把节约下来的粮食和钱送给受灾的农民。在河北沙河县,中央歌剧舞剧院演出队参加了当地紧张的麦收,还参观了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峡沟水库,那是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期间修建的。这座民办公助的水库如今能解决当地五万人口的用水问题。那里的农民再也用不着走十里路挑一担水喝了。安徽泾县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革命老根据地,中央歌舞团演出队,曾深入到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云岭和皖南事变新四军战斗激烈的茂林进行慰问演出和参观访问。那里的每一位老人,几乎都能说出许多当年对敌斗争的英勇事迹,对队员们进行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在克服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巨大困难中,农村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件件都是活的教材。演出队普遍反映:现在让自己长期在农村工作也是心甘情愿的。这种心甘情愿的想法,表明了农村演出队在思想上的重大收获。

为农民服务能够进行思想改造,也是一项重要的普及工作,这是农村演出队较普遍的看法。但是,能不能提高艺术水平,在很多人头脑中,还是打着问号的。经过三个月的演出,现在大家已经改变了这种想法,了解了农民不但是很可爱的观众,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文艺团体必须派最优秀的演员,带最好的剧目和演出到农村去;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在群众的鼓励和帮助下,迅速地提高演出的思想性和艺术质量。
我国广大的农民长时期受着优秀的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又有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和生产斗争知识,他们对文艺创作的评价,既重视政治内容,也要求艺术性强。这一点,中央歌舞团演出队是有很深体会的。在他们的舞蹈节目里,《台湾同胞的斗争》、《艰苦的岁月》和《工农是一家》,从主题思想来讲,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可是演出后,农民座谈会上,观众总是一再谈论前两个节目,很少人提到后一个。演出队请群众对《工农是一家》发表意见的时候,大家客气地表示印象不深,记不清楚了。为什么会给人印象不深呢?问题很明显,这个节目在艺术表现上是一般化的,没有特色,它不像前两个节目那样塑造了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着感人的艺术力量。这个事例并不是个别的,演员们在这方面有着很多感受。
再看看演员们的心得吧!在《台湾同胞的斗争》中,有一个扮演美国兵的演员,他过去演这个角色,常是从外形上设计怎样丑化这个反面人物。这一次听到农民讲到这个节目时说:“美国兵什么心都有,就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人心。”不禁引起了自己的深思,启发他必须进一步挖掘美国兵的灵魂,才能创造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有的舞蹈演员曾在舞台上跳了多年的《采茶捕蝶》等有采茶动作的节目,却从来没有见过茶树,根本不晓得茶是怎样采的,只是在舞台上做出一些学来的采茶姿势。当她们这一回在安徽同茶农一起劳动后,再演出采茶的节目时,就不是在台上比划,而是有生活根据了。还有不少舞蹈演员一向醉心于旋转、跳跃、跟斗等技术的高超,他们以演情绪舞蹈为满足,通过为农民演出,也渐渐明确了熟练的技术和技巧,应该为革命的主题思想和塑造鲜明的形象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文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中央歌剧舞剧院演出队以前演的大多是外国古典歌剧,又是用所谓“洋嗓子”(即西洋发声法)演唱的。在党的教导下,他们在歌剧民族化的道路上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还存在着资产阶级艺术趣味的影响。例如,他们较少考虑到群众的欣赏习惯,不愿意在乐队中运用打击乐,也不愿意使用二道幕,总觉得还是外国古典歌剧的做法好。这一次,在农村演出的头几场,每到一幕结束,关上大幕,台下就议论纷纷。有的农民说:“这么会儿就完了?”还有人说:“唉!这块大布(指幕布)就像一把菜刀,把故事给切断了。”他们在看到剧情发展得紧张时,光听到弦乐的伴奏,觉得很不过瘾,有的人说:“要是来几下锣就更有味道了。”要让农民看懂戏、看好戏的心愿,促使演出队作了不少改进。他们使用了二道幕,也学会打击乐,感到要更好地向传统学习的重要。特别是在演唱上,在这之前,演员为了不变口形和保持统一的共鸣位置,就只顾声音的圆润,常常咬字不清;就像群众形容的,只听见“呜呜的在哭,不晓得在干什么”。这一回,演员们在一定要让农民听清、听懂的思想指导下,打破了过去的清规戒律,做到了先字后腔。这不但无损于声音的优美动听,并且在字正腔圆和唇齿牙舌喉的灵活运用上取得了新的经验。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队一直是担心他们这种光讲话不唱的戏,会不会受群众的欢迎。事实证明,农民是非常喜欢的。而且,他们是语言艺术的创造者。《夺印》反映的是当前农村的阶级斗争,话剧改编者不熟悉生活,在写到剧中冲突尖锐的地方,人们口中光喊着“不能分稻种,不能分稻种”,演员也觉得没有劲。在一次座谈会上,演员们听到一个农民谈到这出戏时说:“宁肯饿死爹娘,也不能吃种子粮”,非常兴奋,觉得找到了最有力量的语言。一致认为:如果没有深切的生活感受,演员是不能凭空说出这样生动的语言的。演出队吸取了群众的创造,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演出。他们下去才不过很短的时间,各地群众提出的建议,大大小小不下于二、三百条。他们尝试用河南方言排练和演出的《李双双》,更是向群众学习,和群众一同进行创作的结晶。
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这一批下乡的艺术家们,在短短的三个月中,进一步明确了为农民服务是文化工作的方向问题,是社会主义新文艺到农村占领阵地的问题,是文艺工作者要终身努力完成的事业问题。我们将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演出队,带着最新的剧目、最好的演员和演出,把社会主义的文艺送到农村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