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海外归来喜安家 首批由印度回国难侨在云南太和华侨农场乐居乐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7-16
第2版()
专栏:

海外归来喜安家
首批由印度回国难侨在云南太和华侨农场乐居乐业
新华社昆明十五日电记者周倩萍报道:首批印度受难归侨在云南太和华侨农场安家落户的欢乐情况:在盛夏季节,一批从印度回国的受难华侨来到了他们的新家园——云南省国营宾川县太和华侨农场。这批归侨被安置住在宾居河边一片粉色的新屋里,这是太和华侨农场九个居民新村之一。农场有可耕土地八万五千多亩,场内沟渠纵横,引水库的蓄水灌溉。这个场有一千多亩柑桔林和苹果林。旱地上生长着棉花、甘蔗、花生和鲜嫩的蔬菜,大西瓜已铺满了田畦。在农场场部,有华侨小学、幼儿园、银行、供销社和邮电局。
归侨们一到农场就爱上了自己的新家园。他们把室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归侨谭耀燊在雪白的墙壁上挂上了毛主席的画像。丁三才的家里挂上了国画,他的印度血统的妻子娜能意,还在房前种上了鲜花。
归侨们都在忙着安家立业。他们平整了庭院,在房舍四周种上了树,并且开辟了一个篮球场。农场给每户人家发了锄头、自用地和花生种籽。白天,他们扛着锄头到田间劳动,傍晚,在自用地里种上花生、玉米和青椒,有的归侨还养了小鸡。
归侨中有十七位老人,他们都得到农场的特别关怀和照顾。有的因病在家休养,得到免费治疗;身体壮实的参加一些轻微劳动。他们的生活费用都由国家补助,参加劳动的另外还有报酬。白发苍苍的薛南,在印度集中营里得了严重的水肿病。回到祖国后先在湛江得到治疗,来到农场后又得到了细心的治疗和照顾,现在他的水肿病已经逐渐好转。他在印度有妻子和两个养子,印度政府不许他的妻子同他一起回国,他孤身回到了祖国。这位老人在印度作了三十多年木工,回国时仅剩下身上穿的两件破衬衣。在回国前他弄到了四颗“人寿果”的种子,珍惜地带回了祖国。来到农场,他要求工作人员把这几颗种子种在农场的土地上,让它生根、开花、结果。老人情意深长地说:“我没有礼物献给祖国,只有这几颗小小的种子。我年纪老了,不一定能尝到果子的滋味,等到树大果熟,只要有人想到种子的主人,知道我薛南回到祖国,在这农场里度过了幸福的晚年,我就满足了。”薛南热泪盈眶地说:“我只有回到祖国才能养老,要是在印度,还不知死后有没有人收尸骨呢!”农场党委书记安慰他说:“祖国就是你的家,你安心休养吧!”
随家长来农场的中、小学生目前已经入学补习。归侨丁三才的儿子丁新游、女儿丁美娇都进了宾川中学,上初中一年级。班主任李岭鼎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并给他们补习功课,同学们也主动帮助他们。随家长来到农场的四十三名小学生,长期被关在集中营,学业荒废了。华侨小学专门抽调教师给他们补习语文、算术和汉语拼音,还教他们唱歌做游戏。孩子们学得很起劲,有的已经学会了汉语拼音,有的学会了唱《社会主义好》等几支歌曲。
归侨中的青壮年都积极愉快地参加了劳动。机工何国良刚到农场,就要求上山砍柴;一有空就帮助厨房炊事员挑水。现在,他当了生产队的小组长,决心要在农业生产上作出成绩。在城市长大的姑娘傅桂英,来到农场以后积极学习生产技术,归侨们见她劳动积极,都喜欢叫她“穆桂英”。归侨丁三才、梁展图、何寿乾等被分配在农场的机器修配厂工作。他们在上工的第一天,就积极地为农场修好了一台拖拉机,还向农场领导上提出了保护机器的建议。丁三才不仅自己积极工作,还带领儿女参加劳动。他教育自己的子女说:“祖国需要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学会的。回到祖国,我们自己就是主人,再不是给资本家干活了。”(附图片)
云南宾川县太和华侨农场职工热情地帮助归侨们搬入新居。
新华社记者 关 山摄(传真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