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晨临清溪夜穴眠”——中越边界漫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7-17
第6版()
专栏:

“晨临清溪夜穴眠”
——中越边界漫步
胡苏
这是越南人民敬爱的领袖胡志明主席写的一句诗。诗中写着“穴眠”,那是当年胡主席曾经住过北坡村深谷里的一座山洞。我们一行人去北坡村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访谒这座有历史意义的石窟。
北坡村属越南高平省边境河广县,村北高山顶上,是标立着“108”“109”国界碑的中越边界。山北边,就是我国广西僮族自治区的靖西县。
从河广县出发到北坡村,虽然只有九公里,可是要翻山越岭,山道十分崎岖,许多地段甚至无路可寻,泥泞遮住了乱石,我们骑的马在那些泞滑的乱石上踏过,一不小心马失前蹄,人就要从马背上摔下。尽管这样难走,可是一路上翠峦层迭巉岩傲岸,时或奇峰陡起直立天表,时或巨嶂雄踞宛如狮伏,行行止止却尽够你流连欣赏。这是现在修通了公路后,坐在汽车上风驰电掣而过所不能尽情领略的。
这种山野风光,越接近目的地越引人入胜。在山外见到过的那一弯流水,并不过分引人注目,进了山逆流而上,往崇岭深谷里走,那水势随山形而呈现的变化,可就奇丽多姿了。低凹处,浅水缓流,露出水中一簇簇玉笋似的黄土岩,好像林立在海上的许多陡峰危岛;深邃而且宽阔处,波光荡漾,清澈见底,简直是一面滟碧的湖;而在那湍急处,奔流从一座横卧的长崖上俯冲而下,吼声和气势胜如一批批编队急降的喷气式机群,灿烂耀目却又如同垂挂着珠光宝气的水晶帘。
“北坡”是音译,按当地土族语的原意是:水从发源处流到一定距离的地方。水从山发,山逐水奔,这里原是山水俪居的家乡。
到了北坡村,要去那座山洞,还得经过一道更为滟碧的河流,由于水宽而且深,我们是绕着山道过去的。
山,完全被丛生的灌木杂树遮蔽着,可以说没有道路,走一步要拨开一下牵蔓攀藤的虬枝密叶,否则,偶一不慎会陷入腐叶积压的深坑里。像这样荒山深谷,在当年法国殖民者严密侦伺的情况下,正好为革命者提供了一个十分隐蔽的居住地。那个山洞,就在林木葳蕤的深处,外人很难发现的地方。
胡志明主席于一九四一年年初从国外归来,住在这里。听说事先有一个中国农民,从靖西县过来,给住在北坡村的越南革命家黎广波送信。到了约定的日子,黎广波同志在山顶那块“109”国界碑附近,迎接了胡主席,先是送到村中农民杨大龙家暂住,几天以后才搬到这座山洞里。
那时是多么艰苦困难的岁月,胡主席每天的伙食只是稀粥和山笋,在洞内安放几块木板就算是床铺,床前一块摇摇晃晃的石板上,搁一台打字机,那就是办公桌。当山洪暴发的那些日子里,这个水的发源处汪洋一片,龟蛇之属昂首出没于洞内,只留下一块石头是干土,差可栖身。就在那样艰苦的生活中,胡主席坚持领导越南人民革命,还抽时间翻译了《联共(布)党史》。在晴日,壮丽的崇山秀川,经常唤起他老人家的豪兴,或漫步于山麓,或垂钓于水滨,并且为山水命名:马克思山,列宁河;还在山洞里,依托钟乳石的自然形态,作了一些艺术雕刻。至今我们进入洞内仍可看到,那伟大的马克思像,娉婷而立的越南姑娘像,以及稚气宛然的小猴像,都还栩栩如生。
晨临清溪夜穴眠
黍粥鲜笋是美餐
片石跛案译党史
革命生涯足自甘(注)
这首诗也就是在当时那样艰苦生活中写下的。一个多么博大乐观的心胸呵!
后来,我们在访问广西靖西县时,见到两位中国农民张其超和农有丰,使我们更详细地知道:就在那“晨临清溪夜穴眠”的岁月里,以胡志明主席为首的越南革命家们同中国农民,一共四十八人,曾经相互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中最年长的是其超的父亲张廷维,大家都尊称他为大哥。当年胡主席和黎广波等同志在中国境内,为越南革命进行工作活动期间,张廷维等中国农民曾经掩护过他们,并且做了许多送信带路等事情。在那条“108”“109”国界碑附近的山道上,有那些中国农民的足迹,也有张其超的,他那时经常来往于靖西县和北坡村之间。
农有丰也是四十八人中的一个。他在农作之余是一个木偶戏艺人,曾以演唱木偶戏为掩护,同他的老姑母一起,为黎广波等越南革命家们做过通信联络、安全保卫等工作。越南和平恢复后,老姑母在年迈病逝前夕,还念念不忘自己的亲人:“如今越南(革命)胜利了,他们一定会来看我们的!”
张其超早已在土地改革后有了新居,我们却特地去寻访他家的旧址。旧址在村口半山腰上,低低的茅舍,门前有一棵须发飘拂的老榕树。利用这个靠近村口的方便地理条件,当年胡主席来往时可以不经过村街,避免被坏人发现。至今一些老人们谈起往事来,都还怀着崇敬的思念告诉我们:就在那棵大榕树下,胡主席如何乘着凉,吃着饭;如何同中国农民们话家常;如何疼爱孩子们。如今,那棵大榕树已长得更加枝茂叶荣,那些曾经受胡主席抚爱过的孩子们,也都一个个长成了英俊的青年。
一九五四年,张廷维因年老衰病去世。胡主席给张家寄来二十米绸料,作为对张廷维的奠幛,主席府还写信来慰问其超的母亲和其超。黎广波同志也写来了好几封信。他称呼“亲爱的其超侄”,自称“你的叔叔黎广波”。信中说,在阔别的年月里,他已经结婚,爱人是北坡村人,“就是你当年经常去送信的那个北坡村”,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大孩子在念初中……就像是亲叔侄之间叙家常,语气是多么亲切真挚!在另一封信里,他庆贺其超入了党,当了林业模范和社干部,勉励他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勤奋工作,不要骄傲自满……谆谆嘱咐,关怀之切,期望之殷胜过骨肉。
“……咱们家门前的那口井虽干枯了,但离村二里的那口井还是有水的……”
这是又一封信里的语句。因为张其超曾去信告诉,由于天旱庄稼长得不好,所以复信中有此鼓励,鼓励他挑水灌溉,并且用了一句中国成语:“人定胜天”。
这些,都不是一般的函件,而是一国的革命领导者,写给另一国普通群众的信,是随着岁月积累情感也更加深厚的体现。我在那棵大榕树下读着这些信,眼前浮现了一条道路:从越南河广县北坡村,到中国靖西县龙临镇。前几天我们就是走这条路过来的,其中有些地段本来没有道路,是当年越南革命家和中国农民们,用紧紧相连交错相印的脚步,共同踏出了一条新路。
我读完那些信,默默地仰望着那棵本固枝荣的大榕树,想起了曾经在这里同农民们话家常的,那位可敬的人民领袖;想起了“晨临清溪夜穴眠”的岁月;想起了前几天在北坡村访谒过的那座山洞。在那里,有滟碧的水,葱茏的山,那山水是以世界上最伟大人物的名字命名的:
马克思和列宁。
注:这是那首诗的译文,
是根据越南友人的口头翻译,
我把它写成中文的。译文未能
充分表达原作的精神,现在只
是暂译。第四句原意应是:“革
命者有这样的生活是很讲究
的喽!”
另见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
四日河内《新越华报》上《北
坡之行》一文内有此诗的中
译,特附记于此,以供参照:
晨出涧边暮归坡
黍粥笋汤常满锅
石案摇晃译党史
革命生活实在阔
该文作者附注说,“暮归坡”之
“坡”是替代原文“山洞”一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