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她能挑起这副重担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8-21
第6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她能挑起这副重担吗?编辑同志:
人民日报六月二十四日四版上发表的《两个放映员姑娘》一文,描述了两个年轻姑娘深入山区为农民放映电影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农村电影放映员的艰苦而光荣的劳动,读后深受感动。但是必须指出,文章个别地方存在着夸大失实的缺点。文章第三段说放映员林玉玲一人“就挑起了放映机、发电机这副重担”,结尾时又说另一放映员陈小玲“冲到担子跟前,挑起放映机、发电机,提起影片箱,飞也似地上路了”,我们觉得这种描写是不真实的。据我们了解,目前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使用的放映机和发电机,即使是最轻便的和附件、汽油等加在一起,重量也有四五百市斤,一个年轻姑娘能挑得起这副重担吗?更何况还要提上影片箱,更何况是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呢?这虽然是细节描写的失实,但却影响了文章的宣传效果。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产生,主要是作者对放映员的工作和生活缺乏深入的了解所致;当然编辑审稿不严,也有一定责任。
湖南宁远县第二电影放映队
陈仁 李春良
作者路桑的答复编辑同志:
转来的读者来信,我都仔细读过了。现在我想谈谈我写《两个放映员姑娘》的背景情况。
今年二月,我到芜湖县一个生产大队去搞试点工作。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我们特请专区放映公司派来一个放映队为农民放电影。放映队员是两个年轻姑娘,她们带来了《槐树庄》和《李双双》两部片子,在公社和大队放了几场。当时虽然天气还很冷,社员们白天劳动一天都很累;但到晚上,他们仍是成群结队地拥到放映场上来看电影,情绪热烈极了。看到这种情景,我非常感动,一心想把放映员的艰苦劳动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反映出来,因此写出了《两个放映员姑娘》。这篇文章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还可以认真推敲一下。比方说,把挑改成车推或其它方法,就会好一些。稿中这段细节描写确实存在夸大的毛病,值得今后注意。
我是一个业余的初学写作者,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都很低,读者给我提出的意见,是很好的鞭策和鼓励,在此,我表示感谢。
路桑
〔编者附记〕本报副刊发表了《两个放映员姑娘》一文后,一些读者来信,指出文中对一个年轻姑娘能挑起电影放映机和发电机的描写,是不真实的。我们曾将部分来信转给作者路桑同志。现在选出一封读者来信发表,并将路桑同志的复信一并刊出。正如读者来信指出的那样,这一错误的出现,编者应负一定责任。今后一定注意,把编辑工作做得细致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