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认识来自实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7-25
第2版()
专栏:

认识来自实践
上海第一印染厂工人 黄有斌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教导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几年来,我们自己的经验证明了这条真理是千真万确的。
以技术革新为例。今年我们车间接受了印染技术要求很高的花样的任务,其中有一种像乒乓球一只一只散布在棉布上的圆形花样,这种花样是很少见的,我们工人同志称它为“冷门货”。这种花样外表看来很简单,无非是一只只的圆形,其实,技术要求相当高,特别在雕刻上,要有“描龙绣凤”的功夫。许多人称它为“顶头货”。当讨论这个花样时,都感到没有把握。正如毛主席所指出过的:“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事实正是这样,这类花样,过去我们很少印染过,缺乏经验;另一方面工艺要求又不同,一时很难掌握它的性能,感到无从下手。
没有把握,怎么办?面对这个实际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说:“这样的‘顶头货’不能接,要影响班组的竞赛评比,弄得个吃力不讨好。”另一些同志认为“事在人为,决不能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要勇敢地接受下来。讨论的结果,大家认为从没有把握到有把握,重要的在于实践,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我们第一次搞出来的印花辊筒就没有成功,在试车时碰了个大钉子,印出来的花布全部“溢浆”(颜色化出来);第二次总结了先前的经验,解决了这个难题,可是又发生了“空心”
(颜色印在布上有白心子)现象。多次试验都失败,但大家没有灰心。因为我们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来就有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掌握。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工厂组织了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小组,反复分析了以往失败的教训,找出“溢浆”的原因在于刻得太深;空心是刻得太浅。一深一浅,启示了我们。我们又重新大胆地进行新的尝试,把原来九十度相交的正方形网纹改为六十度相交的菱形网格。这在工艺上、操作上完全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工人同志们踏踏实实地一次又一次地试验,总结了每次失败的经验,达到了预定的要求,深浅得当,终于攻下了这个难关,最后使网格花筒顺利地投入了生产。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人们的主观认识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而唯一的办法是实践。没有实践,当然谈不到正面经验,没有实践,也不能取得反面经验。没有一“深”一“浅”的失败,也就没有不深不浅恰到好处的成功经验。
这件事实还告诉我们,要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经过反复实践的过程。农民手中的锄头,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不然。锄头握在知识分子手里,不听使唤,握得太紧既不灵活,又很吃力;握得太松,锄下来东倒西歪;用力太大,锄头陷进泥土里去,不起作用;用力太小,锄头锄不动草。尽管手掌心起了泡,干得满头大汗,还是效率不高。可见,复杂的事情要掌握它的规律性固然较难,即使并不十分复杂的事,要掌握它的规律性也同样不易。只有你参加了一定时期的劳动,并掌握它的规律之后,才能从“吃力不讨好”到“吃力能讨好”。
(原载《文汇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