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访喜马拉雅山的勒布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7-25
第2版()
专栏:

访喜马拉雅山的勒布区
新华社记者 郭超人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中印边境东段我国西藏错那县的勒布区。
从错那县西南行,翻过白雪复盖的拔海四千七百米的薄山口,沿盘山驿道而下,一座瀑布飞溅的原始林区呈现眼前。这就是勒布。勒布在藏文里的意思是“美妙”。这里四季如春,土地肥沃。勒布区面积六百多平方公里,位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北侧。去年十月,印度侵略军就在这个地区的克节朗草场挑起了武装冲突。那时,印度军用飞机不时在勒布的草场上空盘旋,印军的炮火威胁着这一带和平村庄,许多门巴族牧民扶老携幼迁进深谷躲避印军的袭扰,冬季生产也停顿了下来。直到西藏地方边防部队在自卫反击作战中击退了印军的进攻以后,这里的人民才得以重返家园。
仲夏的高原勒布十分美丽。高大的杜鹃林挂满了一束束花球。低矮的映山红火红的花朵装饰着林间小路。各种树木和花草散发出馥郁的浓香。在山泉喧闹的坡岭上,一块块梯田和园圃里,青稞和小麦穗子沉甸甸的,各种豆类植物和蔬菜肥大而茂绿。一幢幢用木板盖成的小楼房掩映在密林深处,炊烟袅袅飘荡在密林上空。林间草地上游动着畜群。牛羊不时发出深长的咩叫。村头水磨房里水磨发出雷鸣般的响声。炒青稞和糌粑的香味扑鼻而来。孩子们的笑闹声和姑娘们的歌声不绝于耳。这一带,看不到工事和碉堡,也找不到火炮阵地。按照中国政府从实际控制线再后撤二十公里的决定,驻守在这里的西藏地方边防部队已经主动后撤了。
我们走进了勒布区政府。年青的藏族区长拉巴同志在办公室热情接待了我们,他在介绍全区情况时说:“这里的土地是肥沃的,人民是勤奋的。但在西藏农奴制度长期统治下,生产一直处于极其原始和落后的状态。整个勒布农村没有一件铁制农具。人们用木棍刨土播种,一年有七个月吃不到粮食。直到西藏地方边防部队和汉族工作人员来到这里,大力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这里的生产面貌才迅速改变。现在,全区一百多户农民,家家都有铁犁、铁锄、铁铲、镰刀等铁制农具。一九五九年全区农户需要国家供应粮食五万斤,一九六○年还需要国家供应粮食一万多斤;一九六一年秋收时,全区粮食产量便有史以来第一次达到了自给自足,一部分农户还有了相当数量的余粮。”
拉巴说:“为了促进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今年二月,我们全区人民怀着难分难舍的心情送走了我们的亲人——与我们共同建设山区的西藏地方边防部队,他们撤离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二十公里以外了。现在这里只有民政检查站。我们的干部和人民正在为建设新的生活而努力劳动着。我们希望印度方面再不要破坏边境的安宁,妨害人民的和平劳动。”
我们来到绿色的河谷,青稞和小麦丰收在望。农民们正在一面为即将到来的夏收进行各种准备,一面抓紧时间开荒和播种荞麦。为了弥补去年印军进攻给这里生产造成的损失,区乡干部正领导人民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力争今年农业获得更好收成。娘江曲河畔的麻麻乡,仲夏时暴雨滂沱。但田地里人头钻动,歌声飞扬。农民们成群结队地在泥泞中翻刨草丛,开荒施肥,挖沟凿渠,排除田间积水。麻麻乡共十九户,七十三人,民主改革以前只有两户人家粮食刚刚够吃,现在全部成了余粮户。全乡土地面积从一九五九年的一百一十“波”(比内地的亩稍大一些)扩大到了二百四十四“波”。在一座山坡下,十二户农民正在联合整修一条一千多米长的排水沟。互助组长茨珠告诉我们说,这条排水沟整修完成后,可使近三十“波”的土地免遭涝灾,提高产量。
驿道上,小径间,马铃声不断,?喝声此起彼落。男人们赶着骡马,妇女们背着竹篓,络绎不绝地到勒布区供销合作社去买卖东西。供销社每年除给群众供应盐巴、茶叶、布匹、衣服、白糖、烟草等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一百余种外,还向群众收购当地土特产品。供销社是民主改革以后成立的,营业额逐年增加。刚成立时一年营业额不到三千元,一九六一年便达到一万元,去年达到一万四千多元,今年仅几个月已达八千元以上。在供销社里,人们自由地挑选自己喜爱的商品,很多人争相购买铁制的生产工具。一对穿戴着节日服饰的未婚夫妇从二十里外的舍姆乡赶来购买结婚用品。在营业员的帮助下,挑选了几件花衬衣、红绒裤以及白糖、红糖、茶叶、香烟等,高高兴兴地走了。
供销社营业员次仁登珠是本地门巴族青年。他向我谈到这里贸易情况时说,在勒布和邦金之间,有一条传统的群众物资交流的渠道。多少年来,邦金群众需要的皮张、羊毛、氆氇、盐巴、食油、肉类及某些木制器皿,都是从错那和勒布运去的,同时勒布群众又从邦金运进某些水果、辣椒及其他农产品,每年来往的物资上万驮。印度军队侵占邦金以后,这种正常贸易中断了。印军用监禁拷打、没收物资和罚款等手段,禁止双方群众的交换。两地群众探亲访友的活动也被他们禁止了。
沿着弯曲的林间驿道,爬上一千多米长的陡坡,我们来到山峦顶端的格巴乡。在民主改革以前,这里是勒布地区最穷苦的地方,三十三家农户,一百六十多人,每年有八个月不得不依靠野菜和野果充饥,一年到头很难吃到酥油和茶叶。民主改革以后,人们为了铲除贫困付出了顽强的劳动。四年来,全乡土地面积扩大了百分之六十,牲畜增加了一倍,到去年为止,除了两户贫苦户缺少两个月的口粮已由国家补助外,其余户户有余粮。在我们访问期间,人们正在利用夏收前的空隙时间修房补屋。在一块平坝上,各种建筑材料堆积如山。一座房屋的屋基已经打好,人们有的在用石块砌墙,有的在支架房柱。未来新房屋的主人乌单平增告诉我,这座新房屋是他们乡里最近两年中修盖的第六幢。他说,按照他的设计,这座房屋将分为三层,底层是畜圈,中层住人,顶楼堆放各种杂物。他说:“随着时间的过去,在我们这块荒山坡上将不断出现更多的新房屋。我们一定会更加富裕起来。因为我们有党的领导,有劳动的双手。”
穿过低矮的丛林,我们面前出现了白雪皑皑的山岭。低洼处耸立着一排高大的楼房,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房顶上飘扬,阵阵清脆而明朗的读书声随风飘来。这是勒布地区第一所民办小学。老人们告诉我,在民主改革以前,走遍勒布山村也难以找到一个识字的人,今天,勒布人的子弟能入学读书了。我们来到学校,校舍是新修的,宽大而明亮,有教室、会议室、教师备课室。会议室正中挂着毛主席的彩色画像,墙上还贴着用藏文书写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标语。十多位门巴族少年和儿童盘腿坐在藏垫上,一手扶着面前长方形的木板,一手拿着竹笔练习藏文。学校教师晋美,今年六十三岁,头发已经花白,但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是一位信奉红教(西藏喇嘛教五个教派之一)的教徒。他是借学经的机会学习文化的。晋美说,这所学校早就开始筹办了,本来应该在去年冬季开学的,因为印度军队去年十月在边境上发动了进攻,才推迟到今年五月一日正式上课,还有一些家住远处的孩子们没有到齐。晋美告诉我们说,根据他的教学计划,学生从学字母、拼音到能够阅读藏文书报,一般只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
我们在一天清晨离开勒布。太阳照得娘江曲河水金光闪闪,劳动的歌声从四面八方响亮起来,勤奋的勒布人建设和平美好生活的生产劳动早就开始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